《章魚嗶的原罪》在2025年製作成了6集的動畫作品,進一步掀起了許多討論,在社群上很多聲音是說這部作品太黑暗,而作為曾在偏鄉地區做兒少輔導工作的心理師,我只覺得哇真是熟悉的感覺,類似的故事至今仍在許多地方上演,至今依然。
說回作品,我個人認為這部作品最優秀的部分是以孩子們的視角,描寫了他們對於家庭帶來的困境如何以自己的方式生存下來,即便在多數人政治正確的角度下,那是病態的問題行為,但那已是孩子們能生存下來僅有的方式。
以及,有點煽情的說法,是一個關於「愛」如何的有限又盲目,卻又無可取代的故事。
「我只要有恰比就夠了。」
受到忽視(或某種程度上的拋棄)的小靜,在面對校園霸凌的反應是相當消極的,默默承受每一天的欺凌,隔天依然去上學,同時你會注意到,小靜幾乎不哭,唯有在最後一集徹底崩潰之後才哭到停不下來。
小靜的不哭是一種必要的麻木,她的生活裡有太多要是認真面對就會令人崩潰的事情無止盡的發生,於是她麻木了多數的感受,同時將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恰比身上。那是在她孤孤單單的世界裡,唯一不會離開、會給她積極回應的存在,於是她說服自己其他都無所謂、她都不在乎,只要恰比在就好了,讓自己能夠漠視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傷害而活下去。
這樣的麻木也是有代價的,例如在故事後段小靜要求東同學替自己頂罪、對章魚嗶暴力相向。小靜將恰比以外的存在都化約成功能性的工具,而不是要建立感情連結的對象,這也是某種程度的自我保護,因為在她過往的經驗裡建立情感連結是會被傷害的,而工具不一樣,只有用不用得上需要思考。
而小靜最後一直幾乎止不住眼淚的痛哭,是她終於不得不面對她最不想接受的現實,恰比已經不在了,在那之前她一直以「暑假就可以去見恰比」來勉強支撐自己,當最後的支柱倒塌之後所有過往漠視的痛都湧了上來,如淚水般無法止住。而此刻章魚嗶的陪伴才是真正的碰觸到小靜的心,不是假裝會有可以快樂笑出來的未來存在,而是真實的接受困境無法改變,但即使如此章魚嗶也選擇陪在小靜身邊。

「都是你的錯。」
茉莉奈的暴力有兩個脈絡,一個是承襲自母親的對待耳濡目染的習慣,一個是在家庭不受控制支離破碎後對掌控感的渴望。第一點在故事裡已經由章魚嗶說出口,我們來談談第二點。
茉莉奈的父母失和,母親將所有的期望都放在茉莉奈身上,以對抗丈夫將夫妻失和的責任都推到自己身上(茉莉奈要站在媽媽這邊、媽媽才是受害者),這一切是茉莉奈無力改變的,她需要一個簡單而且可以「做些什麼」的行動與相信,來替她度過巨大又可怕的無力感,於是她順著媽媽怪罪他人的脈絡,將所有的壓力發洩在小靜身上。這個方式達成了兩種效果,一種是解決了對於父母的矛盾情緒,茉莉奈愛著父母,但她的痛苦卻實實在在的來自父母,對孩子來說很難消解這樣矛盾的愛與痛(或甚至有恨),而小靜則是一個相對單純的發洩對象,她只需要恨她就好了;另一個效果則是回應了茉莉奈在家庭破碎之下的無力感,每一次對小靜行使暴力,都在試著抓住自己「還能做點什麼」的掌控感,這是他僅有的生存方式。
相較於小靜的困境是不被在乎與拋棄,茉莉奈則是活在被奪走的恐懼中,不論是父親或2022時間線的東同學,都是曾經帶給茉莉奈幸福卻又「被奪走」的傷害,而在兩個困境之下小靜與茉莉奈都同樣孤單又無助,而這或許是結局安排兩個孩子之間建立連結的緣故。他們的原生家庭沒有任何改善(看看最後一段茉莉奈臉上依然有了傷痕),但他們不再是孤孤單單一個人。這次連結他們的不是快樂道具和好緞帶(虛幻的美好),而是曾與章魚嗶共度的回憶。
關於章魚嗶在故事裡的意義,我想留在最後來談。

「你可以告訴我。」
雖然放了直樹跟潤也,但我沒有要寫他們的事,他們的脈絡在故事裡被說明的相對更清楚。故事的最後直樹在和哥哥吵架並和好之後,與小靜不再有更多交集。他是家庭「相對」有資源的孩子,與孤獨的小靜和茉莉奈不同,直樹有愛著他的哥哥潤也陪伴。
我們來談章魚嗶吧。
在前兩集播出的時候,很多人談到章魚嗶的過度天真樂觀帶來的傷害,而作為助人工作者,也確實許多人談到那股滿腔熱血卻對現實的環境與困難缺乏理解造成的傷害,特別故事從孩子們角度出發,我們更深刻的看見那份溫暖但缺乏理解的熱誠,既幫不上忙又令人不耐。
但那就沒有任何意義存在嗎?
我想談到我對章魚嗶這個角色被放在故事裡的理解,對我來說,我覺得章魚嗶代表的是「愛」。愛很溫暖,但同時也可以很盲目、缺乏理解、自顧自但給出我們認為好的、想用帶來快樂蓋過痛苦的現實。愛不是萬能的,愛充滿限制。
但這不是故事要談的全部。
在最後一集,連接著小靜與茉莉奈之間的連結,是與章魚嗶共度的回憶,是曾經有人(章魚?)鍥而不捨的跟在身旁,是一次一次又一次即使被推開也繼續對她們伸出手。
要陪伴這兩個滿身是傷的孩子,不斷不斷伸出手,我認為其中有堅定的愛存在。
而愛充滿限制,無法解決任何問題,但被愛過的經驗是有力量的,能讓兩個受過傷的孩子淡淡的笑著說最近好過了一點,能讓他們因為這份共同的記憶建立真實的連結,彼此陪伴以對抗無力與孤單。
我不禁回想起過去在兒少領域工作的經驗,許多問題並不存在簡單的答案,令人無力又沮喪,但即使如此,我依然相信被愛過的經驗是有力量的,有時候是我們僅有的,能試著給出的回應。
愛很微小,但請不要放棄的去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