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二戰德國的巨艦野心 - H級戰艦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6 分鐘
H級戰艦畫家還原圖

H級戰艦畫家還原圖

H級戰艦是納粹德國海軍為滿足1930年代末至1940年代初Z計畫的要求而設計的一系列戰艦。其首款「H-39」計畫建造六艘,本質上是俾斯麥級戰艦的擴大版,配備406毫米(16吋)火砲和柴油推進系統。「H-41」設計改進了「H-39」型,配備更大的主砲、八門420毫米(16.5英寸)火砲以及強化的甲板裝甲。海軍最高統帥部(OKM)建造辦公室完成了「H-41」的設計工作,之後未參與後續計畫。其中兩艘,「H-42」「H-43」再次增強了主砲,配備了480毫米(18.9英寸)口徑的火砲,而體型龐大的「H-44」最終配備了508毫米(20英寸)火砲。這些艦艇的尺寸不一,從長277.8公尺(911英尺5英寸)、排水量56444噸的「H-39」到長345公尺(1131英尺11英寸)、排水量131000噸的「H-44」。大多數設計的預期最高速度都超過30節(56公里/小時)。

由於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所有艦艇均未能完工;只有前兩艘「H-39」型艦艇安置了龍骨。已完成的建造工作被迫暫停;組裝好的鋼材一直留在船台上,直到1941年11月,美國海軍工程司令部下令將其拆解並用於其他用途。另外四艘「H-39」型艦艇的建造合約已授予,但任何一艘在開工前都被取消,後續設計均未進入規劃階段。

碧藍航線 腓特烈大帝

碧藍航線 腓特烈大帝

▪︎技術數據

#排水量

H39:56444噸(空船:55553噸;滿載:62219噸) H40:N/A H41:68800噸(空船:67700噸;滿載:75800噸) H42:90000噸(空船:89000噸;滿載:99000噸) H43:111000噸(空船:109000噸;滿載:122000噸) H44:132000噸(空船:132000噸,滿載:141500噸)

#長度

H39:277.8公尺(911英尺5英寸) H40:N/A H41:282公尺(925英尺2英寸) H42:305公尺(1,000英尺8英寸) H43:330公尺(1,082英尺8英寸) H44:345公尺(1,131英尺11英寸)

#型寬

H39:37公尺(121英尺5英寸) H40:N/A H41:39公尺(127英尺11英寸) H42:42.8公尺(140英尺5英寸) H43:48公尺(157英尺6英寸) H44:51.5公尺(169英尺0英寸)

#吃水

H39:10公尺(32英尺10英寸) H40:N/A H41:11.1公尺(36英尺5英寸) H42:11.8公尺(38英尺9英寸) H43:12公尺(39英尺4英寸) H44:12.7公尺(41英尺8英寸)

#動力輸出

12×九缸蒸汽柴油引擎(4軸、8軸)

#最高航速

H39:30節(55.56公里/時) H40:N/A H41:28.8節(53.33公里/時) H42:32.2節(59.63公里/時) H43:31節(57.41公里/時) H44:35節(64.82公里/時)

#續航力

H39:19200浬(35600公里)在19節 H40:N/A H41–43:20000浬(37000公里)在19節 H44:50000公里在20節

#編制

3000至5000人

#武器裝備

H39:8門406公釐(16英寸)主砲、12門150公釐(5.9英寸)副砲、16門105公釐(4.1英寸)高砲、16挺37公釐(1.5英寸)防空機砲、12挺20公釐(0.79英寸)防空機砲、6門533公釐(21英寸)魚雷發射管 H40:N/A H41:8門420公釐(17英寸)主砲、12門150公釐(5.9英寸)副砲、16門105公釐(4.1英寸)高砲、32挺37公釐(1.5英寸)防空機砲、12挺20公釐(0.79英寸)防空機砲、6門533公釐(21英寸)魚雷發射管 H42:8門480公釐(19英寸)主砲、12門150公釐(5.9英寸)副砲、16門105公釐(4.1英寸)高砲、28挺37公釐(1.5英寸)防空機砲、40挺20公釐(0.79英寸)防空機砲、6門533公釐(21英寸)魚雷發射管 H43:8門508公釐(20英寸)主砲、12門150公釐(5.9英寸)副砲、16門105公釐(4.1英寸)高砲、28挺37公釐(1.5英寸)防空機砲、40挺20公釐(0.79英寸)防空機砲、6門533公釐(21英寸)魚雷發射管 H44:8門530公釐(20.8英寸)主砲、12門203公釐(8英寸)副砲、16門105公釐(4.1英寸)高砲、28挺37公釐(1.5英寸)防空機砲、40挺20公釐(0.79英寸)防空機砲、6門533公釐(21英寸)魚雷發射管、 H39:側面裝甲(200公釐)、甲板裝甲(50-200公釐)、艦橋裝甲(406公釐)、砲塔裝甲(450公釐) H40: N/A H41:側面裝甲(220公釐)、甲板裝甲(50-203公釐)、艦橋裝甲(460公釐)、砲塔裝甲(460公釐) H43:側面裝甲(250公釐)、甲板裝甲(80-203公釐)、艦橋裝甲(508公釐)、砲塔裝甲(625公釐) H42:N/A H44:側面裝甲(270公釐)、甲板裝甲(80-203公釐)、艦橋裝甲(530公釐)、砲塔裝甲(650公釐)

#艦載機

H40–H44:4-9架阿拉度Ar 196水上偵察機

俾斯麥號,為 H 級的設計工作提供了起點

俾斯麥號,為 H 級的設計工作提供了起點

|初步設計

「H級戰艦」( Schlachtschiff H)的早期設計研究可追溯至1935年,其設計幾乎與俾斯麥級戰艦的早期設計如出一轍,裝備35公分(14吋)火砲。情報顯示蘇聯海軍正在計劃為「蘇維埃聯盟」級戰艦配備38公分(15吋)火砲,促使德國在1936年10月5日將該艦的火砲口徑也提升至38公分。10月底,海軍最高統帥部(OKM)發布了參謀人員的要求,要求該艦排水量為36000噸,配備八門38厘米火砲,航速為30節(56公里/小時;35英里/小時)。該艦的作戰半徑至少應與德國級巡洋艦相當。 這艘後來被指定為 H-39 的戰艦的設計工作始於1937年。設計人員奉命改進前身俾斯麥級的設計;其中一項要求是配備更大口徑的主砲,以匹敵潛在對手建造的任何戰艦。1936年4月,日本拒絕批准《第二次倫敦海軍條約》後,一項自動升級條款生效,允許簽署國為戰艦配備最大口徑 40.6 厘米(16英寸)的火砲,美國海軍宣布將對其計劃中的北卡羅來納級戰艦這樣做。憑藉1935年簽署的《英德海軍協定》,德國被視為其他國際海軍軍備限制條約的締約國。

H級戰艦

H級戰艦

海軍上將維爾納·福克斯(Werner Fuchs)是OKM中負責確定該艦作戰需求的參謀部門負責人,他與德國領導人希特勒討論了艦艇的設計。希特勒要求火砲比任何可能的對手都大,但希特勒要求的這種口徑的火砲需要排水量超過81000噸,而且吃水深度太深,如果不進行大規模疏浚,德國的港口將無法使用。福克斯最終說服希特勒,40.6 公分火砲是 H-39 設計的最佳選擇。1938年,OKM制定了 「Z計劃」,即德國海軍的預計建造計劃。六艘 H-39 級戰艦組成的部隊是艦隊的核心。「Z計劃」於1939年1月最終確定,當時德國海軍司令埃里希·雷德爾(Erich Raeder)海軍上將將其提交給希特勒他於1月18日批准了該計劃,並授予德國海軍無限權力來實現該建造計劃。 德國只有四家造船廠擁有足夠大的船台來建造這六艘新戰艦。1939年4月14日,OKM發布了建造前兩艘戰艦「H」號和「J」號的訂單。其餘四艘戰艦「K」、「L」、「M」和「N」號的建造合約於5月25日發布。前兩艘戰艦的龍骨分別於1939年7月15日和9月1日在漢堡的造船廠和不來梅的造船廠安放。1939年9月戰爭的爆發中斷了戰艦的建造。前兩艘戰艦的建造工作被暫停,其餘四艘戰艦也沒有安置龍骨,因為官方認為它們在戰爭結束前無法完工。「H號」的龍骨已安裝800噸鋼材,已加工3500噸鋼材,而當時提供給布洛姆-福斯公司的鋼材總數為5800噸。「J號」的龍骨僅加工了40噸鋼材,而交付的鋼材總數為3531噸。其他四艘船的鋼材已訂購並部分加工完畢,準備安裝,但組裝工作尚未開始,預計德國在戰爭中獲勝後,這些船的建造工作將恢復。 這些軍艦既沒有命名,也沒有正式公佈命名方案。出現在幾份出版品中的名字(興登堡號、腓特烈大帝號、大德意志號)純屬猜測。尤其是經常被提及的大德意志號(Großdeutschland)極不可能,因為希特勒一直擔心失去一艘以德國命名的軍艦(從將「德國號」更名為「呂措號」就可以看出)。關於艦隊名稱的唯一暗示是希特勒本人提供的,他在有記錄的非正式會談中提到,他將提議將軍艦命名為烏爾里希·馮·胡滕號戈茨·馮·貝利欣根號,因為這些名字與第三帝國或德國本身的德國人物無關,所以不會對重大的德國人物造成重大影響。

H-39號戰艦的設計圖

H-39號戰艦的設計圖

|H-39規格

▪︎特性和機械

H-39設計的最終定稿要求船體水線長266公尺,全長277.8公尺。船寬預計為37公尺,設計吃水深度10公尺,排水量為56444噸。標準排水量為53400噸,吃水略低於設計值,為9.6公尺。滿載時,即63600噸,吃水深度大幅增加到11.2公尺。船體由橫向和縱向鋼框架構成,焊接率超過90%。船體包含21個大型水密艙室和一個雙層船底,雙層船底延伸至龍骨長度的89%。為了提高穩定性,還安裝了四個舭龍骨。預計這些艦艇上共載有2600名官兵。 這些艦隻將由十二台MAN九缸雙作用二行程柴油引擎提供動力。這些發動機四組佈置在三個軸上,驅動直徑4.8公尺的三葉螺旋槳。還安裝了四台輔助鍋爐提供備用電力;其中兩台為燃油鍋爐,位於中央傳動室之間,另外兩台為一對廢氣鍋爐,位於其上方。動力裝置的額定功率為165000軸馬力(123000千瓦),轉速為256轉/分;設計最高速度為30節(56公里/小時;35英里/小時)。這些艦艇可攜帶高達 8700噸的柴油,使續航里程在航速28節(52公里/小時;32英里/小時)下可達7000海浬(13000公里;8100英里/小時)。設計在中心軸後方的龍骨上設置了一個主舵,還有兩個較小的翼舵,電力由八台230伏特920千瓦直流柴油發電機和四台110伏特460千瓦交流柴油發電機提供,總功率為9200千瓦。

位於林德曼砲台的其中一門40.6公分火砲,是大西洋壁壘的一部分

位於林德曼砲台的其中一門40.6公分火砲,是大西洋壁壘的一部分

▪︎武器

主要武器為分佈在四座雙聯裝砲塔中的八門406公分 SK C/34 火砲。406公分(16.0吋)火砲長52倍徑,砲口初速810公尺/秒(2657英尺/秒),每門火砲共配備960發彈藥,或每門火砲120發砲彈,每發砲彈重1030公斤(2270磅)。這些火砲使用滑動砲閂,這是當時德國海軍火砲的典型做法;炮閂完全密封,由91公斤(201磅)黃銅藥筒密封,藥筒內裝有128公斤(282磅)的主推進劑裝藥。重134公斤(295磅)的袋裝前裝藥補充了主裝藥。砲塔允許仰角30度,最大射程約為36400公尺(39800碼)。預計每門砲的射速為每分鐘兩發。火控雷達並未具體說明,但這些將於1944年完工的艦隻,大概會配備與提爾皮茨號在1943–44年裝備的類似的裝置。在艦隻停工之前,已經建造了幾門406公分火砲,這些火砲後來被用作岸防砲,包括在法國桑加特附近的林德曼砲台。

俾斯麥號上的一座15公分砲塔,與H級上安裝的砲塔類型相同。

俾斯麥號上的一座15公分砲塔,與H級上安裝的砲塔類型相同。

十二門150公分(5.9吋)L/55-C28火砲安裝在六座雙聯裝砲塔中,組成了艦隻的副砲組。這些副砲與沙恩霍斯特級俾斯麥級所使用的相同。砲塔允許40度仰角,最大射程為23000公尺(25000碼)。它們發射一枚45.3公斤(100磅)的砲彈,砲口初速為875公尺/秒(2870英尺/秒),主要用於防禦水面威脅。這些艦隻也裝備六具53.3公分(21吋)魚雷發射管,全部為於水下,它們全部安裝在艦艏,偏離中心線10度。 十六門雙聯裝105公分 L/65 C33高射砲可提供遠端防空能力,與沙恩霍斯特級俾斯麥級上的高射砲不同,這些高射砲配有裝甲,以保護乘員免受彈片、碎片和掃射的傷害,與早期的開放式砲架相比,新砲塔還提供了更快的瞄準和俯仰速度。近距離防空由十六門 37 公分 L/83 C33砲和二十四門 20 公分 C38砲組成。37公分高射砲安裝在八個雙聯裝砲架上,而20公分高射砲則安裝在六個四聯裝砲架上,37公分高射砲緊密分佈在艦舯,並共用一個彈藥提昇機。歷史學家威廉·杜林(William Dulin)和羅伯特·加茲克(Robert Garzke)指出,設計的防空砲組太弱,無法有效防禦1930年代末和1940年代投入使用的高性能飛機,並推測「在艦船完工之前,防空砲組就會得到增強」。

碧藍航線 烏爾里希・馮・胡滕 和 格奈森瑙

碧藍航線 烏爾里希・馮・胡滕 和 格奈森瑙

▪︎防護

設計團隊設想 H級戰艦 的作戰距離相對較近,因此選擇了德國戰艦建造者自1907年拿騷級以來一直使用的防護系統。側帶是垂直的,直接連接到船體的側面,與美國和法國設計師使用的放置在側壁內側的傾斜裝甲帶形成對比。側帶由克虜伯滲碳鋼裝甲(KCA)組成,在覆蓋彈藥庫和機械空間的中央部分厚度為300毫米(11.8吋)。主段兩端的裝甲帶厚度減小至220公釐(8.7吋),船尾和船頭不受主段保護。上部側帶厚145公釐(5.7吋)。德國海軍沒有保留官方對免疫區的估計,但加茨克和杜林根據美國16英寸(40.6厘米)/45倍徑火砲發射1016公斤(2240磅)砲彈的性能進行了估算,這些艦隻的主裝甲足以抵禦11000至21000公尺(12000至23000碼)範圍內16吋砲彈的攻擊。然而,16吋砲彈可以在任何距離穿透艦隻的上舷側裝甲帶,這使得艦隻的水線以上部分暴露在外。 水下防護系統與俾斯麥級採用的系統大致相似,一面 45 毫米(1.8吋)厚的防魚雷艙壁由沃坦魏克鋼製成,支撐著側面裝甲,可防禦水下武器。艙壁距離船體側面 5.5 公尺(18英尺),但由於與砲塔並排且更靠近船頭和船尾,這個距離無法保持。在這些區域,艙壁與船側之間的距離減少到 3.25 公尺(10.7英尺),設計師透過將這些區域的艙壁厚度增加到 60 毫米(2.4英吋)來補償減少的空間。 兩層裝甲甲板由沃坦哈特鋼製成,保護艦隻免於垂直射擊和航空武器的攻擊,上層甲板在彈藥庫以上厚 80 公釐(3.1吋),在機械處所以上厚 50 公釐(2吋)。主裝甲甲板分別厚於 120 和 100 毫米(4.7和 3.9英寸),但在舷外傾斜部分,厚度有所增加,以增強對艦只要害的保護。彈藥庫上方的傾斜裝甲厚 150 公釐(5.9吋);機械處所上方的傾斜裝甲厚於 120 公釐。考慮到戰列巡洋艦呂措夫號在日德蘭海戰中的命運,設計者選擇為 H級 艦隻提供相對較厚的艦首裝甲。一條 60 至 150 公釐(2.4至5.9吋)厚的防彈帶保護艦首免受彈片的傷害,理由是,砲彈直接命中只會造成局部損傷,這種損傷比碎片損傷更容易隔離,而碎片損傷則可能造成大面積進水。 主砲組砲塔的正面裝甲厚 385 公釐(15.2吋),側邊裝甲厚 240 公釐(9.4吋),頂部裝甲厚 130 公釐(5.1吋)。砲塔後側裝甲厚 325 毫米(12.8英寸);除了增加厚度提供的防護外,它還將砲架的重心移到了後方,有助於平衡砲塔並改善其操作。砲塔所在的砲座在上裝甲甲板以上採用 365 毫米(14.4英吋)表面硬化鋼裝甲,在甲板以下採用 240 毫米(9.4英吋)非滲透壓碳鋼裝甲。15公分砲塔的正面裝甲厚 100 公釐(3.9吋),側邊裝甲厚 40 公釐(1.6吋),頂部裝甲厚 35 公釐(1.4吋)。它們的砲座裝甲厚達 80 毫米(3.1英吋),10.5公分砲座由 20 公釐(0.79吋)厚的砲盾保護。前司令塔側面由KCA裝甲構成,厚 350 毫米(13.8英吋),頂部由非燒結鋼構成,厚 200 毫米(7.9英吋),後司令塔側面和頂部均由KCA裝甲構成,厚 100 毫米,頂部由非燒結鋼構成。

碧藍航線 梅克倫堡 同人創作

碧藍航線 梅克倫堡 同人創作

|設計升級

1940年7月初,希特勒下令海軍研究新的戰艦設計方案,並探討如何將戰時經驗融入其中。7月15日,一項研究完成,其中包含了針對H級戰艦的幾項建議,包括增加乾舷和加強水平防護。為了保持排水量和速度,並適應額外裝甲防護增加的重量,設計人員制定了一個非正式的設計方案,稱為「方案A」。該方案移除了一座主砲塔以減輕重量;推進系統的功率也得到了提升,以保持與原始設計相同的速度,原來的純柴油動力系統被柴油和蒸汽渦輪混合推進系統取代。設計人員也準備了第二個設計方案「方案B」,保留了第四座砲塔,並接受了更大的排水量,該設計也採用了混合推進系統。1941年,希特勒決定暫停戰艦的進一步建造,直至戰爭結束,這些研究被擱置。因此,設計人員試圖提升H級戰艦的裝甲防護能力。1940 年的設計並沒有成為 H-41 H-44 設計鏈的一部份。

H-41

H-41

▪︎H-41

1941年7月,沙恩霍斯特號遭受的炸彈損壞促使人們努力增加 H級 的水平防護。設計師面臨一個重大問題:任何裝甲的增加都會相應增加排水量,更重要的是,增加吃水深度。必須保持 H-39 設計的11.5公尺滿載吃水深度,以便在相對較淺的北海作戰。在增加裝甲厚度的同時保持排水的唯一選擇是減少艦隻的燃料供應,這需要減少 25% 的航程,但OKM認為這是不可接受的。最終決定,由於大西洋沿岸有深水錨地,因此允許增加吃水深度,最初的重新設計要求僅增加5100噸,其中 40% 用於額外的甲板裝甲,其餘用於更大口徑的主砲。 其中最重要的變化之一是決定將H-41型船艦上原本過大的40.6公分火砲擴充至42公分口徑。設計人員認為,這樣可以輕鬆修改彈藥升降機和裝填設備,並保留原有的砲塔。海軍部(OKM)知道英國已決定為擬議中的獅級戰艦安裝一門40.6厘米火砲;而42厘米火砲將使H-41型艦艇在對抗這些新對手時擁有顯著優勢。除了2公分高射砲的數量增加(現在為34門)外,艦艇的其他武器裝備保持不變。 這些軍艦的主裝甲甲板得到了顯著加強:甲板厚度從 120 毫米增加到 200 毫米(4.7英寸到7.9英寸),邊緣的傾斜裝甲從 150 毫米加厚到 175 毫米(5.9英寸到6.9英寸)。沙恩霍斯特級的戰時經驗表明,魚雷防禦系統不足以保護 H-39 設計免受水下損壞。因此,船寬增加,裝甲船體兩端加寬,以擴大側壁和魚雷艙壁之間的距離,魚雷艙壁的尾部也得到了結構加強,使其能夠更好地承受水下爆炸的威力。大型水密艙室的數量從21個增加到22個,設計中也包括三層底,這是此特色首次用於德國軍艦設計。1941年5月「俾斯麥號」的沉沒也影響了設計;舷外軸上增加了兩個大型尾鰭以保護它們,並在進入乾船塢時增強對船尾的支撐,舵系統還設計了炸藥包,以便在舵卡住時將其炸開。 新設計的水線長275公尺(902英尺3英吋),全長282公尺(925英尺2英吋),艦寬39公尺(127英尺11英吋),滿載排水量約76000噸時吃水深12.0公尺。重量增加,而引擎功率保持不變,導致速度降至28.8節(53.3公里/小時;33.1英里/小時)。然而,德國海軍建造者對魚雷側面保護系統並不滿意,1941年11月15日,雷德爾上將批准了一系列設計更改;這些改進包括將舷側保護系統深度從 5.5 米增加到 6.65 米,船寬增加到40.5米,這些變化導致滿載排水量增加到79000噸,最大速度進一步降至28節(52公里/小時;32英里/小時)。 詳細設計工作持續到1942年,OKM計劃在復員後六到九個月開始建造,最初在布洛姆-福斯公司和基爾的德意志造船廠進行。德希邁格造船廠(Deschimag)獲得了「J號」的建造合同,但由於吃水增加,無法穿越淺水威悉河,因此無法繼續使用。在威廉港的德國戰爭海軍造船廠(Kriegsmarinewerft)新建的更大的船塢竣工後,建造工作也將在那裡進行,艦體尺寸的增加將使建造時間從四到五年延長。

H-42

H-42

▪︎H-42至H-44

1942年2月8日,阿爾伯特‧施佩爾出任帝國軍備部長,對海軍的建造計畫產生了影響力。施佩爾將部分 H級戰艦 設計人員調往新型U型潛艦的發展及其他對戰爭至關重要的任務。新艦建造委員會(Schiffsneubaukommission)目的在與施佩爾和海軍設計局(OKM)聯絡,該委員會成立並由海軍上將卡爾·托普(Karl Topp)領導。該委員會負責 H-42 型戰艦的設計工作以及後續設計。OKM建造辦公室於1942年8月正式結束了 H-41 型戰艦的研發工作,之後便不再參與戰艦的研發。

H-43

H-43

H-41設計完成後,希特勒要求建造一艘更大的戰艦,並且對火砲口徑和排水量沒有限制。唯一的要求是速度達到30節(56公里/小時;35英里/小時),水平和水下防護足夠強大以保護艦艇免受各種攻擊,主砲與艦體大小相匹配。最終結果純粹是研究項目,目的在確定一艘擁有足夠堅固裝甲的艦艇的大小,以對抗盟軍在戰爭期間部署的威力迅速增強的炸彈。該委員會並未與雷德爾或其繼任者卡爾鄧尼茨上將或OKM的其他部門討論其活動。由於H-42、H-43H-44戰艦的設計純屬推測,因此沒有開始實際工作。德國海軍沒有認真考慮建造任何一種設計,因為它們太大了,無法在傳統的船台上建造。俄羅斯國防部建設辦公室試圖與這些項目撇清關係,他們認為這些項目的價值值得懷疑,而且對德國的勝利來說沒有必要。 第一款設計方案H-42,垂線間長度305公尺(1000英尺8英吋),艦寬42.8公尺(140英尺5英吋),設計吃水11.8公尺(38英尺9英吋),滿載時吃水12.7公尺(41英尺8英吋)。設計排水量90000噸,滿載時排水量可達98104噸。第二款設計方案H-43,垂線間長度增加至330公尺(1082英尺8吋),艦寬48公尺(157呎6吋),設計吃水12米,滿載時吃水12.9公尺。設計排水量為111000噸,滿載時預計排水量為120010噸。最終設計方案H-44的垂線間長度增加至345公尺(1131英尺11英吋),船寬增加至51.5公尺(169英尺0英吋),設計吃水深度增加至12.7公尺(41英尺8英吋),滿載時則為13.5公尺(44英尺3英吋)。H-44的設計排水量為131000噸,滿載時則可達141507噸。

H-44

H-44

這些設計的推進系統細節零散,有些甚至相互矛盾。埃里希·格羅納指出:「有些採用純柴油發動機推進,有些則採用混合動力發動機/渦輪推進系統」,但他沒有記錄這些推進系統的類型和性能。威廉‧加茨克(William Garzke)與羅伯特‧杜林(Robert Dulin)指出,這三種設計都採用了柴油/蒸汽混合動力渦輪機裝置,每台發動機均輸出266000軸馬力(198000千瓦)的功率,最高速度分別為H-42H-43H -44的31.9節(59.1公里/小時;36.7英里/小時)、30.9節(57.2公里/小時;35.6英里/小時)和29.8節(55.2公里/小時;34.3英里/小時)。根據 Garzke 和 Dulin 的說法,這幾種設計的航速分別為24節、23節和22.5節,均採用柴油引擎驅動。兩個機構都同意,在19節的巡航速度下,最大續航里程為20000海浬(37000公里;23000英里)。 關於兩款設計的武器裝備資訊同樣互相矛盾,兩份資料都一致認為H-44的武器裝備應為八門508毫米(20.0吋)火砲。格羅納指出,H-42H-43將配備八門480毫米火砲;而加茲克和杜林則認為,H-42的設計將保留H-41設計中的420毫米火砲,H-43也將配備508毫米火砲。兩份資料都認為,副砲將與先前的設計一樣,由十二門150毫米L/55火砲和十六門105毫米L/65火砲組成,儘管關於輕型武器的配置存在爭議。格羅納(Gröner)稱,這三種設計都將配備28門37毫米高射砲和40門20毫米高射砲。而加茲克(Garzke)和杜林(Dulin)則報告稱,只有H-43H-44配備了16門37毫米高射砲和40門20毫米高射砲;H-42則配備了24門20毫米高射砲。兩份資料均一致認為,每種設計都包含6具水下533毫米魚雷發射管。


H-45從未存在過,上面的艦圖是O級巡洋艦的圖像。

H-45從未存在過,上面的艦圖是O級巡洋艦的圖像。

錯誤的H-45戰艦尺寸,形成了一個完全不可能建造的巨型戰艦

錯誤的H-45戰艦尺寸,形成了一個完全不可能建造的巨型戰艦

|傳言

曾經有一艘名為H-45的戰艦,而該艦上流傳著關於其搭載的古斯塔夫80毫米列車炮的故事,這完全是現代美國編造的謊言。最初H-45的規格本身就是美國製造的,因為德國從1872年就已經使用國際單位制,所以美國單位的英吋和英尺並沒有減少。謊言之所以流傳開來,是因為大衛·波特在2010年出版的一本二戰資料手冊《希特勒的秘密武器1933-1945》,彷彿希特勒真的說要製造秘密武器一樣。因為這本書上傳了出去。而一開始,這本書本身就記載了太多未經證實的傳聞,所以在可靠性方面,無人能出其右。而在這本手冊出版之後,又出現了提及H-45戰艦的情況。在上述書中,關於H-44上80cm砲的早期計畫的故事,其實完全是謊言。埃里希·格雷納的《德國之盾1815-1945》只提到了H-44,沒有任何衍生品。

碧藍航線 烏爾里希・馮・胡滕、腓特烈大帝

碧藍航線 烏爾里希・馮・胡滕、腓特烈大帝



|同級艦

▪︎H-39型 腓特烈大帝號

▪︎H-39型 烏爾里希・馮・胡滕號

▪︎H-39型 梅克倫堡號


(部分內容參考於網路資訊)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異世界冒險者 傑洛斯
11.0K會員
1.2K內容數
熱愛創作,喜歡閱讀,更愛奇奇怪怪的事物,收藏著來自各地的新奇物件,穿梭在各遊戲、小說、動漫、LARP領域,這裡提供我的生活發現、各類趣聞、資訊知識分享、歡迎各路冒險者一起交流,又或是可以一起旅行,將這個世界的新奇之處帶給大家。
2025/08/14
安大略號輕巡洋艦是一艘為英國皇家海軍建造的米諾陶爾級輕型巡洋艦,最初名為米諾陶爾號,但在竣工後轉移到加拿大皇家海軍,並更名為安大略。
Thumbnail
2025/08/14
安大略號輕巡洋艦是一艘為英國皇家海軍建造的米諾陶爾級輕型巡洋艦,最初名為米諾陶爾號,但在竣工後轉移到加拿大皇家海軍,並更名為安大略。
Thumbnail
2025/08/14
烏爾里希·馮·胡滕號是納粹德國海軍為滿足1930年代末至1940年代初「Z計畫」的要求而設計的H級戰艦。其首款「H-39」計畫建造六艘,本質上是俾斯麥級戰艦的擴大版,配備406毫米(16吋)火砲和柴油推進系統。
Thumbnail
2025/08/14
烏爾里希·馮·胡滕號是納粹德國海軍為滿足1930年代末至1940年代初「Z計畫」的要求而設計的H級戰艦。其首款「H-39」計畫建造六艘,本質上是俾斯麥級戰艦的擴大版,配備406毫米(16吋)火砲和柴油推進系統。
Thumbnail
2025/08/13
烏干達號輕巡洋艦是一艘二戰時期的斐濟級輕巡洋艦,於1941年下水。1943年至1944年,該艦在英國皇家海軍服役,參與了地中海地區的作戰行動。1944年10月,該艦被轉交給加拿大皇家海軍,沿用原名字烏干達號。
Thumbnail
2025/08/13
烏干達號輕巡洋艦是一艘二戰時期的斐濟級輕巡洋艦,於1941年下水。1943年至1944年,該艦在英國皇家海軍服役,參與了地中海地區的作戰行動。1944年10月,該艦被轉交給加拿大皇家海軍,沿用原名字烏干達號。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輕鬆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5-6月實測心得,包含數據流程、實際收入、平臺優點及注意事項,並推薦高分潤商品,教你如何運用空閒時間創造被動收入。
Thumbnail
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輕鬆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5-6月實測心得,包含數據流程、實際收入、平臺優點及注意事項,並推薦高分潤商品,教你如何運用空閒時間創造被動收入。
Thumbnail
單身的人有些會養寵物,而我養植物。畢竟寵物離世會傷心,植物沒養好再接再厲就好了~(笑)
Thumbnail
單身的人有些會養寵物,而我養植物。畢竟寵物離世會傷心,植物沒養好再接再厲就好了~(笑)
Thumbnail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衛生紙只剩最後一包、洗衣精倒不出來,或電池突然沒電。這次一次補貨,從電池、衛生紙到洗衣精,還順便分享使用心得。更棒的是,搭配蝦皮分潤計畫,愛用品不僅自己用得安心,分享給朋友還能賺回饋。立即使用推薦碼 X5Q344E,輕鬆上手,隨時隨地賺取分潤!
Thumbnail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衛生紙只剩最後一包、洗衣精倒不出來,或電池突然沒電。這次一次補貨,從電池、衛生紙到洗衣精,還順便分享使用心得。更棒的是,搭配蝦皮分潤計畫,愛用品不僅自己用得安心,分享給朋友還能賺回饋。立即使用推薦碼 X5Q344E,輕鬆上手,隨時隨地賺取分潤!
Thumbnail
身為一個典型的社畜,上班時間被會議、進度、KPI 塞得滿滿,下班後只想要找一個能夠安靜喘口氣的小角落。對我來說,畫畫就是那個屬於自己的小樹洞。無論是胡亂塗鴉,還是慢慢描繪喜歡的插畫人物,那個專注在筆觸和色彩的過程,就像在幫心靈按摩一樣,讓緊繃的神經慢慢鬆開。
Thumbnail
身為一個典型的社畜,上班時間被會議、進度、KPI 塞得滿滿,下班後只想要找一個能夠安靜喘口氣的小角落。對我來說,畫畫就是那個屬於自己的小樹洞。無論是胡亂塗鴉,還是慢慢描繪喜歡的插畫人物,那個專注在筆觸和色彩的過程,就像在幫心靈按摩一樣,讓緊繃的神經慢慢鬆開。
Thumbnail
烏爾里希·馮·胡滕號是納粹德國海軍為滿足1930年代末至1940年代初「Z計畫」的要求而設計的H級戰艦。其首款「H-39」計畫建造六艘,本質上是俾斯麥級戰艦的擴大版,配備406毫米(16吋)火砲和柴油推進系統。
Thumbnail
烏爾里希·馮·胡滕號是納粹德國海軍為滿足1930年代末至1940年代初「Z計畫」的要求而設計的H級戰艦。其首款「H-39」計畫建造六艘,本質上是俾斯麥級戰艦的擴大版,配備406毫米(16吋)火砲和柴油推進系統。
Thumbnail
梅克倫堡號是納粹德國海軍為滿足1930年代末至1940年代初「Z計畫」的要求而設計的H級戰艦。其首款「H-39」計畫建造六艘,本質上是俾斯麥級戰艦的擴大版,配備406毫米(16吋)火砲和柴油推進系統。
Thumbnail
梅克倫堡號是納粹德國海軍為滿足1930年代末至1940年代初「Z計畫」的要求而設計的H級戰艦。其首款「H-39」計畫建造六艘,本質上是俾斯麥級戰艦的擴大版,配備406毫米(16吋)火砲和柴油推進系統。
Thumbnail
P級裝甲艦是納粹德國海軍於1937年時為重建德國海軍艦隊的Z計畫設計的12艘裝甲艦,它們為德國級裝甲艦的後繼艦,設計工程起於1937年,並持續到1939年結束,至少有9艘具備了相當細密而完整的設計,最後的設計是配備2座三聯裝砲塔共6門280公釐高速艦砲。
Thumbnail
P級裝甲艦是納粹德國海軍於1937年時為重建德國海軍艦隊的Z計畫設計的12艘裝甲艦,它們為德國級裝甲艦的後繼艦,設計工程起於1937年,並持續到1939年結束,至少有9艘具備了相當細密而完整的設計,最後的設計是配備2座三聯裝砲塔共6門280公釐高速艦砲。
Thumbnail
一艘配備強大火砲和魚雷武器的高速戰艦。該艦以 1910 年代製定的項目為基礎,繼承了許多古老的特徵,包括在砲台中安裝反水雷砲,這艘戰艦的特點是其數量不多但精確的主砲,她擁有四座410毫米主炮及射程優良的魚雷發射器。
Thumbnail
一艘配備強大火砲和魚雷武器的高速戰艦。該艦以 1910 年代製定的項目為基礎,繼承了許多古老的特徵,包括在砲台中安裝反水雷砲,這艘戰艦的特點是其數量不多但精確的主砲,她擁有四座410毫米主炮及射程優良的魚雷發射器。
Thumbnail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蘇聯尚有未完工的Pr.23蘇維埃聯盟級戰艦艦身。由於在原計畫下繼續建造已無意義,蘇聯不知道該如何處理。其中一個解決方案是將其改造為航空母艦,此擬議計畫的代號是 23AV。蘇聯有可能會在 1940 年代末至 1950 年代初執行這個方案。
Thumbnail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蘇聯尚有未完工的Pr.23蘇維埃聯盟級戰艦艦身。由於在原計畫下繼續建造已無意義,蘇聯不知道該如何處理。其中一個解決方案是將其改造為航空母艦,此擬議計畫的代號是 23AV。蘇聯有可能會在 1940 年代末至 1950 年代初執行這個方案。
Thumbnail
1930年代中期,安薩爾多義大利公司設計了一個重型巡洋艦項目,該計劃提供給蘇聯,在20世紀上半葉,義大利造船公司為其他有需求的國家設計計畫是很普遍的做法,而蘇聯正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就開始籌備組建蘇維埃聯盟級戰艦。
Thumbnail
1930年代中期,安薩爾多義大利公司設計了一個重型巡洋艦項目,該計劃提供給蘇聯,在20世紀上半葉,義大利造船公司為其他有需求的國家設計計畫是很普遍的做法,而蘇聯正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就開始籌備組建蘇維埃聯盟級戰艦。
Thumbnail
魯普雷希特號戰列巡洋艦(KMS Prinz Rupprecht)的歷史原型為德意志帝國海軍(德二海軍)於1918年3月開發的大型戰鬥艦​​艇方案(Gross Kampf schiffe),即常說的「GK系列」方案之一,GK4541方案。
Thumbnail
魯普雷希特號戰列巡洋艦(KMS Prinz Rupprecht)的歷史原型為德意志帝國海軍(德二海軍)於1918年3月開發的大型戰鬥艦​​艇方案(Gross Kampf schiffe),即常說的「GK系列」方案之一,GK4541方案。
Thumbnail
英國海軍根據戰鬥力的大小將其大型軍艦分為六個等級,第一、第二、第三級軍艦上至少有64門重炮,這三級軍艦稱之為戰列艦,其主要任務是編成海軍戰鬥縱隊,進行大規模艦隊炮戰,第四、第五、第六級是一些較小的軍艦。
Thumbnail
英國海軍根據戰鬥力的大小將其大型軍艦分為六個等級,第一、第二、第三級軍艦上至少有64門重炮,這三級軍艦稱之為戰列艦,其主要任務是編成海軍戰鬥縱隊,進行大規模艦隊炮戰,第四、第五、第六級是一些較小的軍艦。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