瓣膜的健全與心臟供應血流的效率息息相關,當瓣膜出現狹窄或閉鎖不全的問題時,可能會誘發心衰竭、肺水腫甚至猝死的風險,這時便要透過瓣膜置換來挽救心臟功能。
瓣膜的類型主要分成機械型瓣膜和生物型瓣膜。
機械型瓣膜的使用年限較長,有些人甚至終身不需更換,因此較適合年輕人使用。不過由於機械型瓣膜較容易形成血栓,所以需要終身服用 warfarin,並且定期監測 INR。 INR 目標值須依據瓣膜栓塞風險與病人自身風險因子而訂定,大約落在 2.0-3.5 之間。如果病人本身帶有嚴重出血風險因子、處於育齡階段有考慮懷孕,或屬於高齡族群,則較適合使用生物型瓣膜。接受生物型瓣膜置換的好處在於病人只需要使用短期的抗凝血藥物 (三個月的 warfarin 或 aspirin),不過由於生物型瓣膜的壽命較短,病人需要承受未來再接受一次置換手術的風險。
瓣膜置換後的抗凝血藥物使用
<機械型瓣膜>
術後終身使用 warfarin,若同時伴有動脈粥狀硬化疾病或仍發生栓塞事件,可考慮加上低劑量 aspirin (需評估出血風險)
*這類患者不可使用 DOAC (可能增加栓塞風險)
<生物型瓣膜>
二尖瓣/三尖瓣 → 術後使用三個月的 warfarin (INR 目標 2.0-3.0)
主動脈瓣 → 術後使用三個月的 aspirin
若病人帶有栓塞風險因子需要長期使用抗凝血藥物,後續可使用 DO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