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的要命的馬比杉山
行程第三、四天,我們規劃以南湖山屋為基地,走訪南湖群峰。
6月26日凌晨三點,夜色正濃,我們從南湖圈谷出發,頭燈串起點點星火,沿著山徑緩緩爬升。在即將登頂南湖東峰(標高3632公尺,百岳排名第11)前,天邊微光乍現,層層山巒逐一開展,此時彷彿世界仍沉睡,唯有山知道我們的存在。
在告別灰里色皮岩構成的南湖東峰後,我們一路翻越石筍般的陶塞峰、以及大理石岩塊堆砌的南湖東南峰,最後陡下草原岔路,終於踏上馬比杉山(標高3442公尺,百岳排名第28),百岳最東邊的視角。回程改走大濁水南溪腰繞路,順著蜿蜒溪谷,眼前是冰河遺跡的舌狀盆地,曾經的冰河堰塞,留下了這片平坦谷地,我們走進曾經的冰河流路,溪谷靜謐、谷地平坦,冰河早已退去,留下時間雕刻的痕跡。
最後300米的陡坡,亂石、倒木、鑽爬、喘息,在乾枯的河谷中跳石前進,終於爬上東峰叉路稜線,在夏日傍晚的短暫雷雨中滿足的回到南湖山屋,是日山行每一步像極了人生,累,卻值得。

▲披星戴月去旅行-挑戰遠的要死的馬比杉山

▲黄金南湖大山


▲微光乍現,層層山巒逐一開展


▲南湖東峰眺望南湖大山及中央尖山

▲6:00全員登頂南湖大山東峰(標高3,632公尺,百岳排名第14)


▲ 這兩張照片讓我想起鄭愁予的詩《山外書》:不必為我懸念,我在山裡/山是凝固的波浪。


▲東峰的視角-眺望聖稜線

▲對面是明日要挑戰的帝王之山-南湖大山

▲回望南湖大山及南湖大山東峰

▲稜線上的無敵展望及翻騰的雲海

▲陶塞峰(標高3,450公尺) ,造型猶如石筍聳立於稜線之上,地質以大理石與板岩為主,景觀奇特,令人印象深刻。


▲林間回望陶塞峰


▲不斷跨越巨石裂縫,走起來十分辛苦。

▲南湖大山東南峰(標高3,462公尺),地勢陡峭,岩層變質劇烈,攀登過程需經碎石坡與裸岩區,挑戰性十足.

▲草原岔路眺望馬比杉山


▲12:00全員登頂馬比杉山(標高3211公尺,三等三角點6336號)

▲下切大濁水南溪腰繞路時,巧遇水鹿家族,似乎被我們驚擾。



▲大濁水南溪腰繞路,冰河舌狀盆地,為南湖3 個U形谷之一。

▲由此陡上,之後的亂石、倒木感覺像是五百障礙。


▲回到東峰叉路口,循原路回南湖山屋。

▲傍晚吃飯時間來了個矯客—長鬃山羊,引起騷動,聽協作說她是在圈谷出生的,前幾天也剛生產完。
擁有冰河香味的大山
6月27日,挑戰南湖大山(標高3742公尺,百岳排名第4)南,中央山脈第三高峰,素有「五嶽之一」的美譽。高聳的山勢、冷冽的稜線,遠望如孤傲帝王,近看卻是冰河時代遺留下的壯麗景觀。
南湖群峰擁有台灣最完整的高山冰蝕地貌:3 個▲眺望南湖大山南峰及中央尖山、18 個圈谷、1 處冰帽與冰蝕三角面,走進這片山區,像是踏入時間裂縫,回到冰河時期。其中最壯麗的冰河遺跡即今日登山界所稱的上、下圈谷與大濁水南溪(和平南溪)河谷。
然而因位處中央山脈北緣,蘭陽溪河谷與思源埡口形成天然通道,冬季寒流南下時,濕冷空氣順勢灌入,冰冷刺骨。因而曾連續二年在雙十節假期挑戰南湖群峰,遭遇暴雨,倉惶撤退之紀錄,帝王的威嚴,讓人難以親近。
本次山行改選擇夏至後出發,終於得償所願成功登頂,隨後由主南岔路下切南湖池山屋舊址,至南湖南峰岔路口下大背包,輕裝往返南湖南峰與巴巴山,一路稜線開闊、視野遼闊。

▲一早4點由南湖山屋出發,5:15在稜線上看見東峰稜線的出日


▲主峰稜線眺望東峰



▲眺望南湖大山南峰及中央尖山

▲南湖大山三角點上的山友


▲登頂前的爬坡

▲終於胡了,三角點人太多,在下方鞍部拍個團拍,紀念這感人的一刻。

▲南湖大山俯視南湖下圈谷—U形谷

▲逆南湖—南湖大山倒影

▲對照一下逆富士(富士山倒影)

▲眺望雪山聖稜線

▲眺望南湖大山南峰及中央尖山



▲鞍部下切南湖池


▲南湖池及廢棄山屋


▲陡上南湖大山南峰的巨石陣


▲稜線眺望南湖大山南峰及中央尖山

▲順哥腸胃不適,在中央尖溪叉路口等我們,我們四人輕裝10:50登項南湖大山南峰。

▲11:55登頂巴巴山(父親之山)


▲遠方雲層愈來愈厚,似乎在對我們發出預警。



▲原路折返南湖南峰岔路,遠方是在叉路等我們的順哥。
不容輕忽的午後雷雨
原以為山行順利,不料卻在最後下切中央尖溪山屋途中,遭遇午後雷陣雨,這是入山以來最大最長時間的雷雨,山林瞬間變色,雨勢猛烈,氣溫驟降,短短數小時隊友接近失溫臨界線,只好緊急搭起避難帳,請隊友迅速換上乾衣服,才狼狽不堪的安全回到山屋。
這就是南湖,難胡。冰河遺跡、深邃峽谷、難以捉摸的氣候,刻畫出專屬於登山人的記憶,也提醒我們,山,值得敬畏,更值得一次次用腳步去靠近。


▲下切中央尖溪山屋



▲快接近中央尖溪前的路段在雨後變得非常溼滑,大家小心翼翼的用盡最後的氣力下切。


▲扺達中央尖溪,找不到適合的越溪點,巧遇友隊小虎領隊正在勘查明日上中央尖溪路線,熱心協助我們過溪,終於在下午5點半安全抵達中央尖溪山屋。

▲中央尖山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