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去年在 Berkeley 的 Haas 上課時,聽過不少產業講者分享,其中印象最深的一場,就是 Chart Industries 的 CEO 來校園談低溫技術與氫能儲運。當時只是覺得內容很新穎,也沒多想。沒想到才過不到一年,Baker Hughes 就宣布以 136 億美元收購 Chart,幾天前也正式完成這起交易,成為我自己研究 CCUS 和氫能市場時特別有感的一個轉折點。

回想去年在 Berkeley 的 Haas 上課時,聽過不少產業講者分享,其中印象最深的一場,就是 Chart Industries 的 CEO 來校園談低溫技術與氫能儲運。當時只是覺得內容很新穎,也沒多想。沒想到才過不到一年,Baker Hughes 就宣布以 136 億美元收購 Chart,幾天前也正式完成這起交易,成為我自己研究 CCUS 和氫能市場時特別有感的一個轉折點。
老實說,一開始聽到這則新聞時,我心裡也有些疑惑:「為什麼一家做碳捕集和壓縮設備的能源公司,會去收購一家主打低溫制冷的公司?」後來深入研究後才發現,這正是關鍵所在。首先是Baker Hughes 和Chart個別是幹嘛的公司呢?
Baker Hughes Baker Hughes 創立於 1907 年,總部位於美國德州休士頓,是全球領先的能源技術公司。公司專精於油氣鑽探、儲存、輸送和碳管理技術,提供涵蓋上游到下游的整合解決方案。
Baker Hughes 是能源設備與服務的四大巨頭之一(與 Schlumberger、Halliburton、Weatherford 齊名),在全球超過 120 個國家營運。近年來積極轉型為低碳能源技術供應商,投入碳捕集與氫能基礎設施,是 CCUS(碳捕集、利用與封存)及氫氣解決方案市場的重要玩家之一。
Chart Industries Chart Industries 成立於 1859 年,總部位於美國喬治亞州亞特蘭大,是全球知名的低溫與氣體處理設備製造商。公司專精於液化天然氣(LNG)、工業氣體、氫能與二氧化碳處理設備,尤其在低溫儲存與氣體冷卻技術上擁有領先地位。Chart 的產品廣泛應用於能源、醫療、生技與工業製程領域。隨著全球能源轉型,Chart 近年積極佈局氫能與碳捕集市場,其設備已成為綠色能源基礎建設不可或缺的一環。
那麼為什麼冷卻重要呢?因為在氫能的整個供應鏈中,氣體的「捕集」只是第一步。更大的挑戰其實是如何在後段進行儲存與運輸。
無論是 CO₂ 還是氫氣,都必須經過極低溫冷卻,才能被安全地儲存在罐體中,或透過管線/船運輸至目的地。這塊領域正好是 Chart Industries 的強項。
從圖中可以看出,在氫氣儲存上,設備具有多種的使用情境,產品線是相當的豐富。

更重要的是,氫氣應用環節極廣,包含是石化應用的輔助能源;或者說是產氨的關鍵原料;以及後續產出混合航空燃料SAF等,都能應用到氫氣。

簡單來說 Baker Hughes 而言,這場收購不是單純的產能擴張,而是一場縱向整合的戰略佈局。
它補齊了從「捕集」到「儲運」的最後一哩,讓 Baker Hughes 擁有更完整的一站式碳管理與氫能儲運能力。
從營運角度來看,這場交易也帶來明顯的變化:從設備商轉型為服務商才是真正目的。

併購後,Baker Hughes 的 IET(Industrial & Energy Technology)部門營收占比從 48% 提升至 55%,明確表態將業務重心從傳統油氣服務,轉型為低碳解決方案平台商。而客戶結構也明顯擴展,工業客戶占比從 11% 上升到 23%,涵蓋了更多像鋼鐵廠、氫氣樞紐與資料中心這些終端應用領域。

Baker Hughes 過去大多是做 before-market,也就是設備買斷、一次性付款為主。但透過這次併購,他們開始深入 after-market,不只提供設備,還能介入後續的安裝、維運、升級與數位化服務,創造穩定的現金流。
如同上面的圖可以發現,真正設備的費用,就在Gas Tech Equipment 其實佔比有限,而Gas Tech Service則有1X~2X Recuring Service Revenue.
更重要的是當你越靠近終端,就越能掌握設備在真實場景中的數據——像是溫度、能耗、壓力變化與異常訊號等。這些資料不只對設備本身的效能優化有幫助,更能用來訓練 AI 模型,實現預測性維修、智慧排程、甚至客製化設計。
從長遠來看,這是一場從「硬體設備商」走向「數據平台與解決方案供應商」的升級。
本次主題略微冷門,但相當有趣,可以發現那些被忽略的廠商,其實也相當積極的應對數位化、潛在AI帶來的影響浪潮。如果你在能源領域有任何有興趣主題、話題,也很期待交流與互動。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