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 AlliedOffsets 出的 2025 年中碳移除(CDR)市場報告,覺得內容滿值得分享的。這半年全球的 CDR 市場變化其實蠻劇烈的,有些地方讓人樂觀,有些地方則讓人覺得現實還是挺殘酷的。這篇文章就當作我個人的小筆記,也希望對有在關注淨零、ESG、或碳市場的人有點參考價值。
首先是整體交易量大爆發。2025 年第一季的碳移除合約量超過了 1,600 萬噸 CO₂,幾乎刷新了歷史紀錄。像是由 Stripe 領頭的 Frontier 聯盟,上半年就跟六家不同的碳移除新創簽了總額超過 5,300 萬美元的長期採購合約,這其中就包括大家常聽到的 Climeworks、CarbonCapture、Heirloom 等。這樣的採購規模放在一年前是難以想像的。
但話說回來,雖然現在每季都有破紀錄的交易量,放在整個氣候治理的大格局裡,其實還是遠遠不夠。根據各大模型預測,我們要在 2050 年之前實現全球淨零,每年需要移除至少 60 億噸 CO₂。目前市場的規模,就算加總所有合約,也還不到 1% 的水位。換句話說,市場確實在長大,但還沒「長壯」。那這些交易都集中在哪些技術呢?這次報告提到一個滿明確的趨勢:目前市場最愛的兩大技術是 BiCRS(生物質碳封存)與海洋碳移除,這兩種合計占了整體交易的 80%。原因很簡單,這些方案比較「穩」,有過去交付紀錄,而且相對容易計量和驗證。至於像直接空氣捕捉(DAC)這種比較「硬科技」的選項,目前還在發展初期,但成長非常驚人。今年 DAC 的總產能預估會從 2024 年的 5.9 萬噸跳到 56.9 萬噸,幾乎是十倍增長。像 Climeworks 在冰島建的新廠 Mammoth,預計年底上線,每年可以捕捉 36,000 噸 CO₂,這將會是全球最大的 DAC 設施之一。

2025 市場摘要
我個人覺得很有趣的一點是,買碳的企業變得比以前多元了。以前幾乎都是 Microsoft、Google、Shopify 這些科技巨頭在帶頭買。

CDR購買總量排名
但現在很多第一次參與碳移除採購的公司也開始出現。根據 AlliedOffsets 的統計,今年上半年有將近一半的買家是首次進場,行業分布也從科技擴散到金融、零售、製造,甚至農業。這代表 CDR 正在慢慢走出「科技圈」,進入更廣泛的企業碳策略當中。這對整個市場發展來說是非常健康的現象。

25年新買家
不過市場還是存在一些結構性的風險。報告裡有一段讓我印象很深,他們模擬了「如果 Microsoft 停止購買 CDR 會怎樣」,結果發現整體交易量會瞬間掉一大截。也就是說,市場目前對於單一大買家的依賴程度仍然很高。另外一個問題是價格不透明,很多交易都是私下談的,價格範圍落差非常大,對於新進的企業買家來說,進場門檻仍然偏高。

CDR購買比較有無微軟影響
總的來說,我覺得這三年是整個碳移除市場能不能「站穩腳跟」的關鍵時期。CDR 目前還無法解決氣候問題,但它可能會是「最後那塊拼圖」,特別是在某些難減排領域,比如航空、鋼鐵、農業等。如果能建立一個技術多元、買家多元、價格透明的市場機制,我認為碳移除未來會變成 ESG 策略中不可或缺的一塊。
推薦大家有空去翻翻這份報告,不管你是做永續、做創投、還是單純對氣候科技有興趣,裡面很清晰地寫出目前的宏觀狀況。也歡迎留言一起討論~你覺得哪一種碳移除技術最有機會在亞洲落地?或者台灣有沒有可能發展出自己的碳移除方案?
#碳移除 #CDR #碳中和 #氣候行動 #ESG #能源轉型 #碳市場 #永續發展 #碳權 #環境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