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我又落入了一個熟悉的夢境。
場景是在一間教室裡,我以新生的身分坐在其中。老師在黑板上寫著密密麻麻的板書,同學們奮力抄寫,但我沒有。奇妙的是,我清楚地意識到自己身在夢中,努力想將眼前的一切牢牢記下,畫面卻像浸了水的相紙,逐漸模糊。
後方一位同為新生的同學,輕聲說他叫「宗……什麼的」。我還來不及記住,他的名字就消散在意識的邊緣。我心裡想著,沒關係,下週上課還會碰面,到時候再查點名簿就好了。畫面一轉,眼前出現了一面掛著十二張海報的牆,它們彷彿代表著十二條不同的時間軸,十二種人生的可能性。
醒來後,一種強烈的悵然若失感籠罩著我。這感覺似曾相識,難道是因為昨天看了《鈴芽之旅》嗎?那種關上過往的門、走向未來的決心,似乎觸動了我心底的某個開關。而夢裡那「忘了名字」的片段,更讓我想起了《你的名字》。看完電影後,我幾乎確認了,那種醒來後拚命想抓住什麼、卻什麼也抓不住的空虛感,就是我經常經歷的。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了夢境試圖告訴我的事。
教室,象可徵著我正處於人生的新階段,充滿未知與學習。而我這個「新生」,正是在這個新環境中尋找自己的位置。黑板上密密麻麻的筆記,或許就是社會給予的「標準答案」、一條看似正確卻擁擠的人生道路。身邊的人都在埋頭抄寫,唯獨我停下了筆。這份抗拒,源自我內心深處的聲音:「這真的是我想要的嗎?」
那個坐在後方、我忘了名字的「宗同學」,也許正是我潛意識裡追尋的目標。「宗」,有著根本、源頭、宗旨的意涵。他可能是我尚未發掘的潛能,或是那個能讓我生命完整的理想自我。我忘了他的名字,就像我在現實中,也常常感到迷惘,不斷地問自己:「我在這裡做什麼?我究竟要做什麼?」
而那十二張海報,那十二條時間軸,則是我內心的寫照——對未來的無限想像,以及隨之而來的選擇焦慮。我該走向哪一條路?哪一個劇本,才真正屬於我?
也許,我也像《你的名字》的主角一樣,在等待與尋找某個人,或者說,某個能讓我確認「我是誰」的瞬間。這份尋找,不該是焦慮的來源,而應是一段充滿詩意的旅程。
這個夢,像一個內在的指南針,給了我一些模糊的指引。我決定開始做幾件事:
1.準備我的「點名簿」:就像在夢裡想著要查點名簿一樣,我要更勤勞地記錄我的夢境、白天的思緒與靈感。把模糊的感受化為清晰的文字,是找到答案的第一步。
2.主動「選修」我的人生:既然現實中的「必修課」讓我感到格格不入,那就在課後為自己安排一些真正感興趣的「選修課」。無論是學一種樂器,或是一趟獨自的旅行,在新的探索中,或許就能遇見我的「宗同學」。
3.擁抱尋找的過程:動人的從來不是終點,而是過程本身。此刻的迷惘與探索,正是我這個人生階段最珍貴的體驗。
這陣子,我練習將夢境記錄下來,感覺潛意識與我的對話越來越清晰。我的尋找、我的焦慮、我的害怕與內耗,都攤在陽光下。我就像一個困在迷宮裡的人,雖然還沒找到出口,但已經學會辨認路上的風景。
現實與夢境交織,我正一步步地,找回我自己。
希望能有同頻率的人出現,跟我聊聊這段奇特的旅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