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與廣島、長崎原子彈爆炸八十週年,日本中央在這一年推動一系列紀念活動,將「原爆記憶」轉化為全國性的文化行動,並以美術館展覽作為主要媒介,從東京的國家級館舍延伸到地方縣市的公共美術機構。這並非單純的紀念儀式,而是中央文化政策的一次深層實踐。
近年,日本中央在文化政策上越趨強調文化作為國家戰略資源的功能。文部科學省(文化廳)規劃的戰後八十年紀念活動,不只是回顧歷史,更凸顯藝術在和平教育與國際形象塑造上的角色。中央出資或制定方針,並以國家美術館作為示範場域,將「記憶」轉化為可共享的文化內容,再由縣市美術館依各自特性擴散到全國各地。這種自上而下與地方互動的模式,既反映出中央文化政策對文化網絡的重視,同時也展現文化治理在戰後記憶再生產上的核心作用。
在東京國立近代美術館,「記録をひらく 記憶をつむぐ」展覽以戰時美術為切入點,將藝術置於歷史脈絡中,質疑並反思戰爭神話的形成;在東京都寫真美術館,「被爆80年ヒロシマ1945」則透過影像將廢墟、倖存者與和平呼籲重新帶入公共視野。這些系列展覽是藝術活動,但其實更是中央文化政策在戰後八十年時刻,藉由藝術重新整理、再現與傳遞記憶的重要行動。中央的角色除了是展覽的推動者,也是戰後記憶方向的引導者。八十年的時間足以讓世代更替,原爆親歷者逐漸凋零,而記憶的延續有賴新的載體與形式。中央透過美術館展覽,保留歷史見證,也將「和平」的理念轉化為文化外交的語言,回應國際社會對日本歷史態度的關注。戰後八十年的文化政策因此同時具有國內教育與國際交流功能,形成一種內外並進的國際文化策略。
從國家美術館到縣市館舍的串聯,呈現的是中央文化政策網絡化的特徵。廣島、長崎的地方館所以具體地域記憶呼應國家敘事;川崎、福岡、名古屋等城市則以當代藝術手法延伸原爆議題到全球危機、核能與戰爭反思。中央藉由這些展覽,一方面固定歷史記憶,另一方面更是在引導社會思考如何面對和平的未來。
在戰後八十年之際,日本中央推動的原爆紀念展覽,顯示文化政策已經超越單純的紀念活動,進入到一種長期文化治理的層次。這不只是歷史的回顧,更是國家文化政策對未來社會意識的投資,透過藝術與文化資源,維繫並再生和平記憶,並在國際文化舞臺上重申日本的和平形象。
然而,從未知,到長期專研文化政策,至今,我仍看不出來臺灣政府的文化政策方向。相較於日本在原爆八十週年透過中央統籌、全國串聯的文化行動,臺灣的文化政策往往呈現碎片化的狀態,缺乏長遠規劃願景。許多文化活動或補助計畫,常淪為年度預算的消化,或因應特定事件的短期操作,難以形成持續性的文化敘事。
臺灣擁有豐富的歷史脈絡與多元文化背景,無論是戰後社會的集體記憶、戒嚴時期的文化禁錮,或是不同族群之間的文化交織,都足以成為政策引導下的長期文化資源。然而,中央的文化政策常缺乏一條貫穿各部門、各層級的主軸,更多時候是依靠地方政府各自為政,或由個別館所自行發展。雖然這展現地方的活力,但在國際文化形象與國內記憶塑造上,卻容易失去整體方向。
從日本的案例可以看到,臺灣中央文化政策並不是取代地方創意,而是提供資源、設定願景、形成網絡,讓地方能在共享主題下發揮特色。臺灣若希望在二十一世紀的國際文化場域中有穩定且清晰的文化定位,就必須正視文化政策的長期性與系統性。這不只是文化部的課題,更需要行政院層級,甚至是總統級的政策思維,將文化視為國家未來發展的重要核心。
在戰後八十年的今日,日本以原爆紀念為題展現中央文化政策的深度與廣度;臺灣或許也該問自己:我們如何用自己的歷史、自己的文化資源,建構一個能向未來傳遞的共同記憶與價值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