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初普賢如來性,即是上師根本心;修密行者依此敬,發大菩提證法身。」
──金剛乘法嗣 龍德嚴淨仁波切
「大圓滿法」最初源於本初佛──普賢王如來,是九乘佛法之巔,是超越輪迴涅槃、即身成就的究竟法門。觀音山住持──慈悲的 龍德嚴淨仁波切(龍德上師),在獲得薩迦察派法王──究給‧企千仁波切與格魯派雍和宮前住持──格西 嘉木揚‧圖布丹大師兩位聖者所給予之二大教派認證後,更是披星戴月,致力於教法的實修與佛法的弘傳。

西元2006年,慈悲 龍德上師懷著萬般殷重之心,向 貝瑪本札大師請法,請求傳授至高無上的「大圓滿法」,包括脈、氣、明點閉關全部實修教授,並且經大師指導,開始實修成就六法之拙火瑜伽,短期內即可在寒冬中將裹於身上的濕布以禪定熱能蒸乾。此後,每當大師海外弘法回臺後,皆應上師請法,進行一對一的教學或閉關。經過數年的教學與多次閉關指導,大師毫無保留地傳授殊勝的心滴法門,圓成上師大圓滿修行之道。

慈悲龍德上師亦不負大師期許,十多年來於海內外佛法中心傳授無上大圓滿等諸密法。西元2011年,上師應觀音山眾弟子請法,首度傳授《大圓滿前行五加行》;並開示《大圓滿前行五加行》之法義教授,開示歷時近三年。西元2022年,出版《龍德上師大圓滿》,甫一上架,即獲廣大迴響,於網路書店榮登【暢銷榜-總榜-30日暢銷榜】第1名、【新書榜-宗教命理類】第1名、【新書榜-總榜】第1名。

西元2023年,觀音山舉辦大圓滿禪修營,恭請慈悲 龍德上師傳授大圓滿法教。進行教授閉關課程時,天空中的太陽出現實修大圓滿特有的圓光,此吉祥徵兆顯示出無上密法的殊勝難得。

時隔兩年之久,於今年7月18日(五)至7月21日(一)再度舉辦「2025大圓滿禪修營」。因報名人數踴躍,這次禪修營亦規劃兩梯次舉辦,更有來自法國、加拿大、日本、新加坡等多國弟子,為求珍貴即身成就教法,千里迢迢、風塵僕僕至臺灣參加大圓滿禪修營。

兩天一夜的課程裡,嚴謹的法義教授穿插實修課程,由慈悲龍德上師親自主法教授、指導大圓滿法修行竅訣,更以殊勝的大圓滿虹光化身成就者相關影片,輔以詳細講說。此次大圓滿禪修營課程,尊貴上師更以偉大 蓮花生大士的珍貴開示,親自帶領眾弟子進行禪修。現場許多弟子聽聞學習禪修後,對世間實相門、一切法由心所生,有了更大的體悟。

臺灣薩迦寺常住僧團的法師們,平日以修持《大圓滿前行五加行》為定課,在這次禪修營活動中,也即時給予同修解惑,令受法同修能正確、如法地修持。慈悲 龍德上師也特別開示,大家在觀音山受持殊勝大圓滿教法後,不必擔心學習上的問題及困難,只要大家有時間,歡迎跟著僧團隨學,必定讓大家都能嫻熟大圓滿教法,獲得此法殊勝功德。當下,慈悲上師的這一席話令在場所有弟子放下擔憂,全神貫注地進入學習另一個次第。


濃縮兩天的緊湊課程中,每分每秒皆蘊含著極大的解脫力而彌足珍貴,現場所有參加的同修皆聚精會神專注地學習、做筆記,在休息期間彼此交流研討,不言是非、不談世俗。數百人的閉關營裡,形成一股高度精進實修的氛圍。晚上課程結束,各寢室的同修們仍熱切不斷討論直至夜深。菩薩三慧「聞、思、修」,佛弟子敬師、重法、實修,在此刻是最好的描繪。


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現世與大圓滿法具因緣者,得此殊勝前行教法,應不作他想,至心虔誠,至根基穩固,俾令正行實修時能迅速契入無上菩提,成就佛果。」法喜、法樂與無盡的感動,充滿於每位弟子的心相續中,兩天一夜的大圓滿禪修營豐富而多采。大家已經期待著,不斷詢問哪時候會再有下一梯次的禪修營。相信與會大眾在解脫路上皆有緣有分!


參加禪修營的高居士表示,很慶幸自己有克服障礙,順利參加禪修營,要大大提升出離心,不與六塵相應,時時觀照自性。郭居士分享,阿難尊者在佛陀身邊當侍者多年,仍未證悟,一直到佛陀涅槃後,才證阿羅漢果。我們身為慈悲 龍德上師的弟子,實在非常有福報,應當把握親近上師的因緣,聽從師教,精進修行。王居士更分享,在做了脈、氣、明點等修法後,思緒異常清晰,精神相當振奮。

大圓滿的修持,主要是依止上師所傳授的口訣,依教奉行而修持的法門,絕對無法閉門造車而成就。若是有人能證悟、通達大圓滿法,戒律持守精嚴,可以在今生即身成就,最多七世之內,也必能解脫。
大圓滿法含攝十方如來宣說之所有教言,是超越輪迴涅槃的究竟法門。直至今日,仍輩出許多即身成佛、虹光化身的成就者,彰顯出大圓滿傳承法流之清淨具力、真實不虛!

殊勝的即身成就大圓滿教法,如一道劃破長夜的流星,在這白駒過隙的人生中,為多生累劫頭出頭沒的眾生帶來解脫的曙光,認識本具清淨的自性,與諸佛無二無別。法喜、法樂與無盡的感動,充滿在每位弟子的心相續中。祈願共乘「觀音山」這艘法船的法友善信,把握上善因緣,一修到底,共同航向圓滿淨土。
══════════════
《龍德上師大圓滿 普賢上師言教集》
▣ 詳細介紹與請購 ▸https://www.fazang.org/Dzogchen/
══════════════
更多請見「觀音山 全球資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