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文詠的新書《變成自己想望的大人》,是一本溫柔、坦白、但又意外深刻的散文集。文字輕盈,讀來像聊天,卻總在不經意間撞進心裡。我不確定這是不是他最「精彩」的一本書,但對此刻的我來說,它非常剛好。
國三那年,侯文詠的有聲書陪著我度過那段艱難的青春。多年後再次讀他,感動的已經不只是幽默,而是那種對人生的體諒與理解。
這次為了宣傳新書,他上了許多 Podcast 和 YouTube 訪談。其中有一段話,讓我特別動容——成長,不只是往前看,而是有能力回頭看。
過去我們總以為成長是向前,是「move on」、是往高處爬。但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成長其實是雙向的。它也包括回頭望、包括停下來、包括重新理解那些你以為早就懂了的東西。
有時候是事過境遷之後,我們才能真正看懂那些曾經經歷過的風景、痛苦,甚至是當時沒有察覺的自己。這樣的回望,像是把過去的點連起來,在模糊中漸漸拼出輪廓。
這種「往回看」的能力,正是他所說的成長。不是變得更強大、更會忍耐,而是有能力反省、改變觀點,甚至願意重新詮釋自己走過的路。過去的事不是定案,而是隨著我們的變化,也會有新的意義。
他也談到一種柔軟的接受——接受自己無法放下的事,接受自己會有情緒,不需要強迫樂觀或堅強。有時候,只要活下來就好。而這樣的包容,也延伸到對自我脆弱的理解:知道自己不喜歡被責備,就選擇不需要去承擔那樣風險的道路。這不是逃避,而是一種成熟的照顧。
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剛好也正處在一個想「停下來」的時刻。不是因為累,而是想重新看一看我走過的路,理解那些曾經以為「早就懂了」的事情,或是曾經「裝作沒事」的心情。人生的下一步也許不急著定義,但我們的眼光可以因為慢下來,而變得更清楚。
有一段我特別喜歡,他談到金錢與選擇權。金錢的價值在於讓你有「不做某些事」的自由,而不是一味追求更多物質。他自己就曾拒絕百萬演講費,因為「可以不去」的自由,本身就是一種奢侈。
同樣地,他也提醒我們,不要被現代社會對「效率」的崇拜綁住。留一點時間給那些沒效率、但讓自己快樂的事——走路亂晃、看昆蟲搬家、吃巷口的新開小店。這些看似無用的小事,反而構成了真正自由和平衡的生活。
這一切,都指向他最核心的信念:
快樂不是來自成就,而是來自你有沒有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你不一定要成為別人定義中的「成功人士」,但能否活出「你所嚮往的大人模樣」,那才是值得一輩子追求的幸福。
更重要的是,「成為自己想望的大人」並不是一個目標,而是一場持續的旅程。這條路上,最終我們不是贏過了誰,而是能與自己和解。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允許悲傷的存在,甚至承認——有些事,我就是還放不下,那也沒關係。
他說:「心情不好就心情不好,活下來就好了。真的放不下,就接受自己放不下吧。」
這不是放棄,而是一種從悲傷的灰燼裡站起來的樂觀。不用硬撐、不必假裝微笑,卻仍有一種無聲的力量。那也是一種成長,只是方向剛好是往回。
這本書不像某些人生指南,教你怎麼「成功」。它更像是陪你坐下來,喝杯茶,輕輕說一句:「你走過的路,其實都算數。」而我想,這句話,本身就很有力量。
也是因為讀了這本書,我才更確定自己現在的狀態沒什麼不好——我沒有「停滯」,只是選擇停下來,好好看一看自己走過的路。我不急著證明什麼、不想再被效率與進步綁架,我只想活得像自己。
慢一點,也沒關係。這不是迷路,而是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