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潤發被全聯併吞改名為「大全聯」,短期來看只是少了一家大潤發,長期來看卻在蠶食鯨吞消費者的權利。本文會從全聯的商業策略切入,淺談全聯如何做大、未來打算做什麼和最重要的對你的影響。

大全聯logo
一、「寄售制」|風險廠商扛,錢我全聯賺
多數零售業者進貨時要先付款給廠商,這叫「買斷制」。
但全聯採用的是「寄售制」簡單說,全聯提供貨架空間,廠商的東西賣得出去才會被買單;沒賣出去,全聯不用負責,廠商得自己吞下虧損。
舉個例子:
你是一位種南瓜的農夫。每月1號,你交100顆南瓜給全聯。月底全聯對你說:「只賣出50顆,其它沒賣出去報銷了,所以我只付50顆的錢。」
結果是什麼?
- 全聯幾乎沒有庫存壓力
- 資金壓力和銷售風險都丟給了廠商
- 這讓全聯可以把更多資金拿來快速展店、擴大規模
乍聽之下,好像是廠商自己「選擇」要在全聯賣產品的,但廠商真的有選擇嗎?這就要來談談全聯的市佔率。
二、市占率過高,讓廠商沒話語權
大全聯集團,在超市和量販業目前的市佔率高達41%,排名第一,遙遙領先其他對手;好市多市佔率26%,排名第二;家樂福市佔率15%,排名第三。
對廠商來說,這意味著什麼?
你如果不想接受全聯的條件,那就等於放棄台灣最大的通路。
當一家企業握有壓倒性的通路資源,它就能決定價格、貨架擺位,甚至主導哪個品牌能被消費者看見。
久而久之,廠商變成沒有選擇,只能聽命行事的「供貨勞工」。
三、你我也會受影響,消費選擇越來越少
對消費者來說,這種壟斷的影響也正在顯現。
以前全聯貴,可以去大潤發比價;現在,大潤發變大全聯了。 當所有選擇都掌握在一家公司手上,它想怎麼訂價都他說了算。
這不是單純的「市場競爭」,而是一場無聲的收編與壓迫。
四、全聯的佈局|從通路到你的生活
全聯的創辦人林敏雄,不只是一位超市老闆。他旗下還有
- 建商(元利建設)
- 銀行(華泰商銀)
- 金融科技(全支付)
- 電商平台(全電商)
這意味著什麼?
全聯不只是在賣你米和菜,而是要吃下你生活的所有消費,很快,台灣就會變成全聯的形狀。
從土地、物流、金流、零售、數位支付,甚至你的購物習慣,全聯正一步步整合這一切。
在這個「大全聯宇宙」中,消費者越來越依賴,選擇卻越來越少。
我們要的只是選擇權
壟斷的可怕,不只是在於漲價,而是它慢慢抹除你的選擇權。
未來,全聯決定我們的生活。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有幫助,也歡迎分享到社群,讓更多人一起思考「大全聯時代」的真正意涵。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