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公司的品牌主力產品因為需求飽和的關係,在後疫情時代營收慢慢下降,管理階層有感再不做點事,產品就完蛋了!
產品銷量下滑,老闆就檢討產品,從什麼角度檢討?
最簡單粗暴的方式就是降成本。
一連串的緊急操作之下,如預期地,生產成本驟降,但諸如產品包裝、說明書乃至於產品本身與以往的出貨水準都有落差,且更換新的(更便宜的)供應商,基層員工的溝通成本也成長了好幾倍,但成本降低在第一時間已經反應在財報的數字,如未深入探究,會誤以為降低品牌產品品質的方式是一帖立即入口的良藥。
管理階層沾沾自喜,幫公司度過難關,天天如履薄冰監控財報曲線,只是他們忽略了品牌的累積需要10年、20年,短期的降低品質策略,可以在一兩年之內,從品牌提錢出來,然後品牌就垮了,因為把客戶心目中的品牌價值,用成本降低的方法具象化省錢。
短期之內管理階層成功的經營公司了,但是身為品牌員工,心已涼,靈魂登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