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9日,新北三峽北大國小外,一名78歲駕駛高速衝撞放學人潮,造成3死12傷。兩位女學生和一位母親,原本只是平凡地走在回家的路上,卻再也無法回家。
將焦點,從肇事者轉向交通問題;將傷痛轉化為,改進台灣交通的力量
發生這起車禍傷亡事件,許多媒體開始挖掘肇事者的各種細節和標籤,像是車上有粉圓冰、曾當選過模範父親、當天駕駛路線等等。這完全不是一個負責任的媒體應該有的作為。我們知道這些資訊後,又能如何?
這次的事件,應該看為「系統性的警告」,而非單一的個案。如果有間房子漏水了,我們只關心今天下了暴雨、閃電,而不把焦點放在真正的問題「房子破洞」上,那下次下雨肯定還會漏水。當然,我不是說肇事者不用受到處罰,我相信執法機關,會給予該名駕駛應有的懲罰。我們要將焦點從肇事者,轉向交通問題。將傷痛,轉化為改進台灣交通的力量。所以這篇文章會找出關於這起事件的結構性問題,唯有我們記取教訓、監督政府,透過法律和每個人的力量,才是對亡者最好的悼念。

圖片來源:pexels
為什麼走路會變成一場冒險?|人本交通設施探討
你知道台灣的道路大約有6成是沒有人行道的嗎?即使有人行道,也存在大量被攤商佔用、機車違停、人行道不連貫等問題,導致人必須「與車爭道」。
學校和住宅區附近也很少有減速丘、路面抬高等緩速設計。如果今天三峽車禍事發路口設有減速丘或路口高架,或許那台車輛就無法加速至破百釀禍。這些不友善的設計,直接反映在每年傷亡人數,
台灣每年行人因交通事故而死亡的人大約有250人,每年將近有1.5萬人因在車禍受傷。
這不只是統計數字,而是活生生的人,被撞到會痛、會受傷、會逝去啊!如果不從結構上改變,永遠都會有下一個受害人。

圖片來源:道安資訊查詢網-道安總動員
如果道路本身已經不安全,那麼駕駛人的能力與制度管理就是第二道防線。
駕駛年齡不是問題,重點是我們如何管駕照|駕照管理制度與交通事故肇事年齡統計
接著是駕照管理制度與高齡駕駛的監管也存在問題,台灣的駕照制度基本上一照在手終生適用。現行我國規定75歲以上民眾須每3年定期換發駕照,但這項法規在2017年頒布,並不朔及既往,所以在這之前已滿75歲的人是不需要換照的,只有在發生違規記點後才要求換照。但,發生事情才換照會不會太遲了一點?
接著其實台灣發生交通事故的肇事年齡以18歲~29歲最多,佔整體交通事故的25%。不能簡單地把道路安全問題全部歸咎給老年人。所以,請不要覺得車禍都是老人家造成的,駕照的管理應該要針對各個年齡的人設計,年輕人容易心急趕路,老年人容易因為視力不佳反應慢,造成事故,一一找出問題來解決,或許會比責怪單一年齡層更有意義。

不是奪走駕照,而是給他們另一雙腳|高齡者交通便利性與替代運輸措施
如果我們希望降低老年人口因為老化而產生的交通事故,應該要有全面的配套措施,不是只取消駕照,這如同切斷了長輩行動的雙腿。若是根本的「行動問題」無法解決,還是會有許多人鋌而走險或是拒絕交出駕照。如果可以讓大眾運輸對長者更友善、提供繳回駕照的長輩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優惠、或是發放計程車折價卷等等。解決長輩的交通需求,或許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
交通安全是可以被設計出來的
這次發生的車禍事件真的很令人難過,真心希望再也不要有人因為車禍而受傷甚至去世,我們不能只仰賴行人自己躲閃危險,而是要透過法律、制度和建設,讓每個人都可以快快樂樂出門,平平安安回家。交通安全,是可以被設計出來的。

參考資料:
中央社-社會新聞 三峽重大車禍自小客衝撞3死 學生幼童等10多人傷
聯合報-交通專欄 台灣人行地獄 為何我們步步驚心
警政統計通報(110 年第 26 週) 109年道路交通事故肇事原因與肇事者特性分析
交通部公路局 高齡駕駛人駕駛執照管理制度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