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 6 月貿易逆差縮減至 602 億美元,降幅達 16%,為 2023 年 9 月以來新低,對第二季 GDP 成長有正面貢獻。其中,對中國的貿易逆差降至 95 億美元,創 2004 年 2 月以來最低。此現象顯示,川普政府的關稅政策正重塑全球貿易流向。耶魯大學預算實驗室估計美國進口商品平均關稅稅率已急升至 18.3%。為規避高關稅,部分中國商品透過越南、台灣等國「洗產地」轉運,導致美國對這些國家的貿易逆差創下新高,其中對台灣的逆差首次超越中國。川普政府對此已提高警覺,並加強對轉運商品的稅率與罰款。歐洲央行研究也指出,若中國商品轉向歐洲,可能使歐洲數十萬個工作崗位面臨風險。
針對貿易政策,川普政府正持續施壓。歐盟汽車及零件關稅雖已談妥調降至 15%,但川普簽署行政命令的時程仍未定,使美國消費者暫時仍需面對 27.5% 的高關稅。此外,川普揚言最快下週將對進口半導體與晶片課徵 100% 關稅,但承諾在美國建廠的企業可豁免。此前台積電、輝達、格芯及德州儀器等大廠紛紛宣布在美擴大投資,總金額達數千億美元,其中川普透露台積電在亞利桑那州的投資將高達 3,000 億美元。
多項經濟數據顯示美國經濟活動趨弱。7 月非農就業報告「令人擾憂」,非製造業 PMI 下滑至 50.1,且服務業就業指數降至 46.4。聯準會理事庫克與波士頓聯準會總裁柯林斯均指出,企業因不確定性而變得謹慎,這對經濟構成「不確定性稅」。然而,明尼亞波利斯聯準銀行總裁卡什卡里和舊金山聯準銀行總裁瑪戴莉認為,鑑於就業市場放緩,聯準會不久後需要降息,卡什卡里更預期年底前降息兩次。這反映出 Fed 官員對經濟走向的看法存在分歧。此外,川普開除勞工統計局局長及 Fed 理事庫格勒辭職,引發外界對經濟數據公正性與 Fed 獨立性的擔憂。此外,美國財政部正透過創紀錄的短期國債拍賣應對龐大的財政赤字,此舉面臨市場承受力的考驗。
地緣政治方面,川普政府利用關稅作為外交籌碼,對持續進口俄油的印度加徵關稅。在美中俄關係緊張下,俄羅斯與中國在日本海舉行聯合海軍演習。在企業層面,英特爾執行長陳立武因其過去對中國企業的投資而面臨美國參議員的質疑,其前公司也因向中國軍事大學銷售軟體而支付超過 1.4 億美元和解金,凸顯美中科技競爭下的國安疑慮。
在亞洲經濟方面,各國表現分化。日本 6 月實質薪資連續第 6 個月下滑 1.3%,儘管名目薪資年增 2.5%,仍未能跟上通膨漲幅。日本央行維持短期利率於 0.5% 不變,並下修對消費的評估。此外,極端高溫乾旱導致農業受創,蔬菜價格預計上漲 10% 至 30%,豬肉價格創 50 年新高,米價也持續攀升。南韓經濟前景則樂觀,摩根大通與高盛等國際投行紛紛上調其今年經濟成長預期,主要歸因於強勁出口、製造業擴張,以及與美國貿易談判中獲得的「頂級待遇」。印度經濟則面臨嚴峻挑戰,5 月淨外國直接投資(FDI)暴跌 99% 至 3,500 萬美元,創歷史新低。這反映出印度長期以來對外資的嚴苛政策和近期印巴空戰引發的地緣政治風險,導致資本加速撤離。
產業方面,川普新政對汽車業帶來逆風。本田汽車第一季淨利年減 50%,主要受關稅與電動車損失影響。Rivian 和 Lucid 等電動車公司也面臨成本與關稅壓力。傳統豪華品牌賓士第二季淨利暴跌近 69%,在中國市場銷量下滑 14%,凸顯其電動化轉型的遲緩。特斯拉因隱瞞自駕技術風險遭股東集體訴訟。蘋果雖然積極在印度擴大產線,但核心零件仍依賴中國供應,也面臨川普課徵關稅的威脅。在人工智慧領域,OpenAI 發布兩款開放權重模型,亞馬遜隨後在 AWS 上提供,打破了微軟獨家轉售的局面。中國華為則全面開源其昇騰 AI 核心軟體平台 CANN,以對抗輝達 CUDA 生態系統的壟斷。市場方面,滙豐銀行將標普 500 指數年底目標上調至 6,400 點,主要歸因於人工智慧帶來的熱潮。麥當勞和 Uber 則透過平價與訂閱策略,財報表現優於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