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雖然標普全球(Markit)的服務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在七月升至 55.7,顯示部分服務業仍在強勁擴張,但更具代表性的供應管理協會(ISM)非製造業指數卻降至 50.1,幾乎瀕臨停滯。這種分歧反映出市場對經濟前景的看法存在顯著差異。
ISM PMI 的分項數據揭示了更深層次的隱憂:新訂單指數降至 50.3,反映需求疲軟;就業指數降至 46.4,為疫情後最低水平之一,顯示企業正在裁員或凍結招聘。然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價格指數卻飆升至 69.9,創下 2022 年 10 月以來新高。這種「增長放緩、通膨上升」的組合,與川普政府的全面性關稅政策緊密相關。
貿易數據也證實了關稅的影響。六月美國貿易逆差縮減 16.0% 至 602 億美元,創下 2023 年 9 月以來新低。這在短期內提振了美國第二季 GDP 成長至 3.0%,但這主要是因為關稅生效前企業提前採購,隨後進口急遽萎縮所造成的短期效應。 關稅的影響在各產業中普遍可見, ISM 調查顯示,包括建築、醫療、運輸等行業都表示,更高的關稅推高了進口成本,迫使他們延遲或取消項目。
川普的關稅政策正從多個維度重塑全球貿易格局,並對盟友和競爭者產生直接衝擊:泰國為換取 19% 的關稅稅率,開放國內市場,預計其明年經濟成長將減少 1.5%;日本與美國達成汽車關稅從 27.5% 降至 15% 的協議,將派代表赴美施壓川普簽署汽車關稅命令;而台灣則面臨高達 20% 的關稅。對此,前川普政府顧問惠頓直言,台美關係惡化與台灣的一系列錯誤決策有關。此外,川普政府也威脅對印度購買俄羅斯石油課徵關稅,並對特定銅製品徵收 50% 關稅,意圖發展國內產業並減少對中國依賴,儘管業界警告此舉可能適得其反,加劇通膨並強化中國在金屬冶煉領域的主導地位。半導體方面,川普預計在一週左右*的時間宣布半導體關稅,提出台積電投資「3千億美元」;而藥品起初將徵收少量關稅,一年或最多一年半之內,關稅將升至 150%,之後再升至 250% 。
關稅對企業獲利的負面影響已在財報中顯現。開拓重工第二季獲利因 2.5億至3.5億美元 的關稅成本而未達預期。相較之下,輝瑞則展現韌性,上調全年獲利預期,並表示其在美國的龐大產能足以應對關稅。
金融與科技資產也呈新趨勢。以太幣(ETH)因質押機制能帶來 3–4% 收益,成為小型上市公司投資熱點,總價值接近 35 億美元。
在科技與半導體領域,英特爾因 18A製程 良率挑戰,其信用評級被惠譽下調至 BBB,這與其競爭對手輝達(NVIDIA)的創新形成鮮明對比。輝達正積極應對AI伺服器革命,導入 800V HVDC 技術,並公布了包括台達電、光寶科在內的 18家 供應鏈名單。儘管如此,美國政府也正考慮在晶片中加入定位追蹤功能,以防堵包括輝達(NVIDIA)產品在內的高階晶片走私至中國,美國司法部並已逮捕兩名涉嫌非法將輝達先進AI晶片運往中國的中國籍人士,顯示美國對高階晶片出口管制仍相當嚴格。儘管面臨這些挑戰,華爾街對半導體產業復甦仍持樂觀態度,認為AI投資熱潮將持續推動需求。大型科技公司已承諾在 2026年 投入 3640億美元 於AI相關投資,這也為股市提供了強勁支撐。
川普政府的政治干預也加劇了市場不確定性。他不僅頻繁批評聯準會,計畫提名新聯準會理事及主席,更在就業數據遠低於預期後立即撤換了勞工統計局(BLS)局長,引發市場對經濟數據公信力的質疑。此外,川普的「大而美」預算法案若全面延長減稅措施,據國會預算辦公室(CBO)估計,未來十年可能使預算赤字再增加 5兆美元,加劇財政危機。
針對貨幣政策,儘管市場普遍預期聯準會在九月降息的機率高達 85%至94.4%,但美國銀行(BofA)對此提出警告,認為聯準會可能將利率維持到 2026年。主要原因在於勞動力市場的閒置產能並未顯著增加,且消費者支出仍具韌性。更重要的是,關稅政策持續加劇通膨壓力,使得聯準會在通膨沒有明確見頂的證據前,很難貿然降息。這也與穆迪分析(Moody's Analytics)發出的「經濟瀕臨衰退」警告相呼應。
在全球其他主要經濟體,我們看到不同的發展軌跡。中國七月服務業PMI升至 52.6,在AI領域,中美大模型技術差距已從 9.26% 縮小至 1.7%,並在無人駕駛出租車(Robotaxi)的商業化應用上積極推進。歐洲歐元區的服務業活動雖有改善,但整體仍疲軟,不過通膨壓力緩解增加了歐洲央行降息的可能性。日本股市則在與美國的關稅協議和企業治理改革下,東證指數正逼近歷史高點,儘管日元走勢仍是關鍵風險。日本央行會議紀要顯示,一旦關稅引發的貿易摩擦緩解,就有條件恢復升息。若聯準會降息而日銀收緊,日元可能強勢升值至 140 下方,引發套利交易的大規模平倉,這將再次考驗日股的韌性。南韓股市在美國降息預期和政府政策支持下強勁反彈,其今年經濟增長預期定在 1% 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