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罰)對學習全無助益,除非你希望對方學習到恐懼、憤怒及怨恨。
Karen Pryor 《別斃了那隻狗 Don't Shoot the Dog!》
處罰,是人類最常使用的手段之一,我們生活中處處是處罰,被老師罵被老闆罵、上班遲到/曠職的扣薪、違反交通規則的罰單...等等。從小到大生活在處罰的邏輯裡,難怪當家裡的貓貓狗狗有問題行為/偏差行為發生時,我們往往直覺是想到處罰這個方法。更多時候,我們只是不知道有什麼其他方法可以改善行為,無能為力的心情下使用處罰的。
Karen Pryor 在《別斃了那隻狗 Don't Shoot the Dog!》這本書中,用了一個小章節,談人類使用處罰的動機、處罰如何看起來有用、處罰為何沒用、以及使用處罰的缺點。以下分享我的整理及觀點,一起來看看吧!
為什麼我們總是忍不住用處罰?
不使用處罰,需要額外的努力。處罰這個方式,已經深深烙印在我們的腦海裡,變成一種直覺,每個人都會,不需要另外學習。處罰可以成為負面情緒的出口,獲得掌控感,甚至作為報復的手段。當我們面對動物做了我們不喜歡的事,我們會感到不開心、甚至是挫折與無力感,這時候破口大罵與處罰的手段,恰巧成為我們情緒的出口,無論長遠來說有沒有效,當下我們似乎會感覺”好一點“,以及獲得”至少我有做點什麼“的掌控感。Pryor甚至說,處罰帶有報復的成分。
對出手處罰的人來說,處罰本身是一種增強(讓某個行為更可能再發生)。當處罰有效停止問題行為時,特別是抓到現行犯,我們施予處罰,的確讓動物當下的行為停止了,我們就會認為處罰是有用的,而且對實施處罰的人來說,這維持了他的強勢地位,綜合以上,下次就會更傾向使用處罰,我們會覺得處罰很有效。但它真的有助於行為改變嗎?
處罰真的很有用(嗎?
表面上,處罰有時確實能讓不喜歡的行為消失,這也是它被廣泛使用的原因。但是動物不會因此學到任何事,行為不會有任何改進。例如少一分打一下不會學到“如何讓成績變好”,頂多是期待為了避免被處罰而改變學習動機。然而對動物而言,為了迴避不好的後果而改變行為這樣的概念,是很難理解的。
在行為學理論中,讓動物最快學習的方式,稱之為正增強:行為發生的當下,動物喜歡的獎勵(例如零食) 同時出現,會讓這個行為再次發生的頻率增加 (例如貓咪坐下-立刻給零食)。換句話說,動物的學習是透過零食出現的時間點,讓將零食與坐下連結在一起。
處罰對於改正行為效果不佳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因為處罰往往在行為發生「之後」才出現,因此動物很難精準理解「是因為剛才那個動作被罵」。
Pryor指出,處罰要有效必須有4個前提:
- 動物了解是因為哪一個行為而受到處罰
- 產生行為的動機不大
- 非常畏懼處罰
- 動物有能力控制該行為發生與否(例如亂尿,尿尿是自然生理行為,沒辦法控制)
因此,最有可能奏效的時機是行為剛出現不久,尚未形成習慣,且這個處罰必須是動物未經歷過,有足夠的驚嚇作用。當行為動機非常強烈無法不持續時,動物可能只學習到如何不被逮到,飼主不在時還是會照做。此外,貓咪連結行為與處罰的能力特別差,受到威脅的時候只會感到害怕,什麼都沒有學到。
那些處罰你沒想到的後果
處罰與其他行為錯誤連結。試想當你回到家,貓貓狗狗很開心的來到門口迎接你,但是你開門看到家裡被弄的一團亂,因此發了一頓脾氣,動物嚇得瑟瑟發抖或是逃竄。以時間點來說,動物很有可能將你回家與害怕連接在一起。更糟的是,有可能進一步破壞與動物的關係與信任,你希望動物想到你、接近你的時候,都是感到安全與愉快的呢?還是有時候需要擔心會不會被打罵?
當處罰無用時,可能會加重處罰,這也是處罰的危險之處,用罵的沒用下次用打的,再沒用就會說“打得不夠兇”。持續的處罰及嚴厲的處罰會帶來嚴重的副作用:動物出現恐懼、憤怒、厭惡、反抗、焦慮。這些往往會讓問題行為更複雜,一隻動物的行為要穩定,首先他需要滿足基本需求,感到平靜與安全,他才有學習能力重新學習。
當動物有行為問題時,可以先上網搜尋「正向教養」、「正向訓練」的資料,或是尋求專業協助,如認同正向教養與訓練相關理念的行為諮詢師、訓練師、行為獸醫師。過去不小心使用處罰也沒關係,從現在開始使用不同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時機。
最後簡介一下Karen Pryor是推廣響片運用於動物訓練的始祖,他創立知名的動物訓練與行為培訓機構Karen Pryor Academy 。他的經典著作《別斃了那隻狗 Don't Shoot the Dog!》出版至今已超過25年,但還是非常有參考價值。書中以訓練實例解釋學習理論,可以看到不同動物如海豚的訓練小故事也非常有趣。推薦有一些訓練基本知識及經驗的人再來閱讀會比較能夠看得懂他的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