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資訊
| 項目 | **GeForce RTX 5090** | **GeForce RTX 5080** |
|---|---|---|
| 架構 | Blackwell | Blackwell |
| 記憶體 | **32GB GDDR7**、512-bit | **16GB GDDR7**、256-bit |
| CUDA / 時脈 | 21,760 CUDA;Boost 2.41 GHz | 10,752 CUDA;Boost 2.62 GHz |
| 介面 / 輸出 | PCIe 5.0;DP 2.1b ×3 + HDMI 2.1b ×1(FE) | PCIe 5.0;DP 2.1b ×3 + HDMI 2.1b ×1(FE) |
| TGP(公版) | **575 W** | **360 W** |
| 建議電源 | 1000 W;單 600W 12V-2×6 或 3~4×8-pin | 850 W;單 450W 12V-2×6 或 3×8-pin |
| 尺寸(FE) | 304×137mm、雙槽 | 304×137mm、雙槽 |
| 官方定位 | 旗艦級 4K/RT/AI 加速 | 高階 4K 入門 / 1440p 旗艦 |
| 官方起價(US) | **$1,999 起** | **$999 起** |
---
## 實測效能摘錄
- **5090**
- 1440p《Dying Light 2》RT:平均 176 FPS,**比 4090 快約 29%**
- 《黑神話:悟空》RT(含上採樣):**比 4090 快 34–36%**(1080p/1440p)
- **5080**
- 4K 多款新作平均:相對 4080 Super **約 +10~21%**
- 1440p《Dragon’s Dogma 2》平均 134 FPS,**約為 5090 的 71% 表現、價格約 50%**
---
## 光追 / AI
兩者皆支援 **DLSS 4(Multi-Frame Generation、Ray Reconstruction)**、第 5 代 Tensor Core、RT Core Gen4;5090 在高解析度全光追的穩定度與餘裕更明顯。
---
## 功耗 / 散熱觀察
- **5090**:實測功耗與溫度顯著高於 4090,建議用**千瓦級**電源與良好風道。效能領先幅度 20–30%(視遊戲而定)
- **5080**:功耗較易馴服,雙槽 FE 機身友善;但部分遊戲代際躍進偏小。
---
## 價格與供貨(參考)
- **MSRP**:5090 **$1,999**、5080 **$999**(美國)
- 實際通路常高於 MSRP,且市價波動大。
---
## 實際體驗結論(重點一句話)
- **想要 4K 全開 + 重光追穩幀?選 5090**
- **想要高性價比打 4K/1440p 高幀?5080 夠用,但代際提升不如預期**
---
## 推薦人群
- **5090**:4K/超寬螢幕重度玩家、8K/RAW 創作者、追求頂尖效能者
- **5080**:1440p 高刷或 4K 高設定玩家、要新架構與 DLSS 4 但壓低預算的使用者
---
## 優缺點速覽
| | **5090** | **5080** |
|---|---|---|
| 優點 | 目前最快單卡;32GB GDDR7/512-bit 對高解析材質更有餘裕;RT/AI 提升明顯 | 功耗/體積友善;價格為 5090 的約一半;4K 提升幅度可觀 |
| 缺點 | 功耗極高、對機殼與電源要求嚴苛;售價高 | 部分遊戲代際提升偏小;在特定 RT 遊戲與 4080S 差距不大 |
如果站在一般玩家的角度(不是極端追求頂配、也不是專業創作工作者),我會比較推薦 RTX 5080,原因有幾個:
## 🎯 最終購買建議
對於**一般玩家**來說,我會更推薦 **RTX 5080**,原因如下:
1. **性價比高**
- 價格約為 5090 的一半,但效能可達 70%~80%。
- 以相對低的花費,享有足夠的高幀數體驗。
2. **功耗與散熱需求低**
- 360W TGP 容易駕馭,不需要千瓦級電源與超大機殼。
- 散熱壓力與噪音都更可控。
3. **遊戲需求匹配**
- 1440p 高幀數、4K 高設定都能穩定運行。
- 除非全光追 4K/8K 極限特效,否則與 5090 差距不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