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稅故事裡的意外配角
有時候,世界經濟就像一齣大型舞台劇。
主角在燈光下舉手投足都是焦點;配角努力不搶戲,只求平安演完; 而那些路人甲乙丙丁,通常只是希望自己的名字出現在演員名單裡。 但是,在 2025 年這齣「美國對台灣加徵 20% 關稅」的戲裡, 許多台灣的傳統產業出口商,突然發現自己成了被點名下台的那批人。
故事從一份清單開始...那是一份美國政府公佈的「加徵關稅商品名單」。 上面列著各種看起來毫不相關的貨品:塑膠製品、工具機、化工原料、花卉植物…… 而名單外的那些大咖:半導體、伺服器、晶片設備暫時被放進了「豁免名單」。 豁免,這個詞在國際貿易裡,意味著你還能安然無恙地賺錢。沒有被豁免,就代表你的商品進美國時,要先交一筆高達 20% 的「入場費」。
那天,我坐在台北一間老咖啡館裡,隔壁桌的兩個出口商聊得激動。
一位是做塑膠模具的老闆,另一位是出口花卉的農業二代。 「我們哪有賺美國多少錢啊?怎麼就成了要被罰的?」塑膠老闆忍不住拍桌。 花卉業者苦笑:「因為我們好處理啊,不用去跟什麼矽谷、亞利桑那喬,也不影響人家大選。」
2024 年,台灣對美出口總額超過 850 億美元,其中 6 成以上來自電子零件與半導體產品——這才是台美貿易順差的「巨獸」。 但是,美國並沒有先動它們,因為它們正被另一套單獨的政策工具「232 條款」審查中,還牽涉到美國境內投資與就業。 結果就是:先從那些「不是順差元兇」的產業開刀,因為阻力最小。
於是,一場荒謬的情節展開了...
巨獸躲在帳篷裡喝茶, 小鹿卻被拉到台前,掛上「貿易逆差製造者」的牌子,收起 20% 的罰金。
關稅的真相: 政治與經濟的雙重劇本
在新聞標題裡,美國對台灣加徵 20% 關稅,聽起來像是一個單純的經濟行為。「因為你出口太多,我要你收斂一點。」 但如果只用經濟的眼光看,會發現這劇情有點說不通。 真正的劇本,其實同時有政治與經濟兩條線。
經濟線的理由很簡單:美國對台灣的貿易逆差在過去幾年確實擴大。 2020 年逆差是 210 億美元,到了 2024 年已經接近 390 億美元,增幅將近翻倍。 而美國國內的政治氛圍,正流行一種「減少依賴外國供應鏈」的口號,尤其在製造業與農業州。 對美國政客來說,對外加關稅,是一種可以用來向選民交代的工具。
但政治線的劇情才精彩:2025 年是美國大選年,對中國的強硬態度已經變成兩黨共識, 而台灣在某些政策語境裡,會被貼上「外國製造業」的標籤,跟中國或其他亞洲出口國被一併討論。 此外,對台灣開刀有一個隱藏優勢——台灣是美國的政治盟友,不太可能用報復性關稅反擊, 所以它是一個低風險、高話題的示範對象。
這就像老師要在班上找一個同學來示範「違規的下場」, 他不會找成績最頂尖、背景最硬的那位, 而是找一個雖然乖巧、但反抗力道不大的同學, 既能達到警告效果,又不會引起太大麻煩。
這場雙重劇本,讓台灣的非電子產業變成了「犧牲打」——
不是因為他們真的造成逆差問題,而是因為在政治計算下,他們最方便被處理。
順差與倒楣的錯位 – 誰該付錢,誰先被收錢
如果我們攤開台灣出口到美國的產業結構圖,會看到一個很有趣的比例: 超過 60% 的出口額,來自電子零件、半導體、伺服器設備; 塑膠、化工、工具機、金屬製品等傳產,加起來大約佔 30%; 農產品和其他項目不到 10%。

從數據來看,如果真要「矯正貿易逆差」,最直接的方法應該是針對電子與半導體加稅。 但這些產業恰好是美國供應鏈安全的核心, 不僅不能輕易加稅,還得小心保護——畢竟 Apple、NVIDIA、AMD 這些科技巨頭都仰賴台灣的供應。
於是,劇情變成了這樣:
罪魁禍首安然無事,邊緣角色卻先交了罰金。 這種錯位,讓許多傳產業者感到憤憤不平。塑膠製品出口商說:「我們對美國的單子一年不到 1 億美金,怎麼就成了逆差的罪人?」
工具機業者補一句:「我們還得從日本、德國進口零件,結果賣去美國還被課稅,這是雙重懲罰。」
豁免的遊戲規則 :在美設廠、選票、談判桌
那麼,為什麼有些產業能被豁免?這裡的規則,乍聽之下像是經濟條件,其實暗藏政治邏輯。
第一條:在美設廠
如果你在美國有生產據點,能提供美國當地就業,就有很高機率進豁免名單。 台積電在亞利桑那的廠房,就是一張關稅保護傘。 鴻海(Foxconn)在威斯康辛的投資案雖然過程曲折,但依然讓它在某些產品上躲過了稅刀。
第二條:影響選票
一些涉及美國消費者日常生活、且在搖擺州有供應鏈或銷售網絡的產品, 如果被課稅會直接影響物價,就有可能被暫緩。 例如,Apple 的產品組裝雖然部分在台灣完成,但它們的關稅處理極為謹慎。
第三條:談判籌碼
這是一場多邊談判的棋局。 美國可能在其他外交、軍事議題上需要台灣的配合, 這時它就會選擇在某些產品上保留空間,作為「未來可交換」的籌碼。
這套規則的荒謬之處在於,它並不直接獎勵效率或品質, 而是獎勵「你在美國的存在感」。無論是實體工廠、就業數字,還是選票意義。
產業現況與衝擊 – 誰笑誰哭
在這場關稅大戲裡,有人暗暗鬆了一口氣,也有人只能苦笑。
半導體業者雖然暫時被豁免,但心裡也清楚,這只是「延後審判」, 因為美國的 232 條款調查結果一旦出爐,他們也可能被要求做出更多在地投資承諾。
真正立刻被打到的,是那些原本就利潤不高的產業。
塑膠製品、化工材料、工具機、金屬製品,甚至蝴蝶蘭花卉, 它們的共通點是:
- 出口規模相對小(在國際貿易數字裡不顯眼)
- 缺乏替代市場(美國是主要買家)
- 沒有在美設廠或品牌護城河

對這些產業來說,20% 的關稅不是「可以吸收的成本」,而是直接把年度利潤抹平,甚至倒扣。 許多工廠接下來要面臨的,不是降價保市場,就是退出美國轉往其他地區——但轉單並不容易。
三條生路 – 設廠、轉移、數位出口
當外部環境不講道理時,企業只能用「活下去」為第一原則。
目前台灣出口商的應對策略,大致有三條路。
第一條:在美設廠(U.S.-based Manufacturing)
這是最直接的「關稅豁免券」。 雖然投資成本高,但如果能分散部分產線到美國,不僅能避開關稅, 還能提升與美國客戶的黏著度。 例子:部分工具機業者已在中西部州設立小規模組裝廠,以符合法規。
第二條:供應鏈轉移(Supply Chain Relocation)
將部分生產轉往與美國關係更穩定的第三國(如墨西哥、越南), 讓產品的原產地標籤改變,從而避開台灣名單。 這需要供應鏈管理能力與資金調度。
第三條:B2B 雲端出口平台(B2B Cloud Export Platforms)
對於數位化程度高的產業,可以透過國際 B2B 平台直接接觸美國客戶, 減少中間層級與報關成本,甚至嘗試數位交付(對軟體、設計類出口特別適用)。

投資觀察 – 從受害名單中找贏家
關稅的影響並不全是壞消息。對投資人來說,產業震盪意味著結構性調整, 而調整過程中,會出現新的市場領先者。
可能受益的三類公司:
- 已在美設廠的電子與製造業巨頭
- 台積電(2330):亞利桑那廠進度推進,可望維持美方供應鏈地位
- 鴻海(2317):威州投資案雖縮水,但仍保有部分產能與政策關係
- 具備跨國供應鏈靈活度的企業
- 正新橡膠(2105):越南與印尼設廠,能靈活調度出口地
- 上銀(2049):已在歐美設據點,有利維持工具機出口
- 數位化程度高的B2B平台與品牌
- 網家(8044):B2B跨境平台業務擴張
- 世紀鋼(9958):結合離岸風電零組件出口與雲端採購系統
這些公司之所以可能受益,不是因為關稅直接幫了它們,
而是因為它們早就佈局了「不只依賴台灣製造」的彈性。
結語 – 荒謬裡的機會
這場 20% 關稅風暴,對台灣出口產業來說,荒謬得像是一齣劇本寫錯角色的戲。真正造成逆差的產業暫時無事,邊緣角色卻被抓去頂罪。 但現實就是這樣: 經濟政策從來不是純數學公式,而是充滿政治計算。
現在與其抱怨,不如趁這個契機,讓台灣的產業結構更靈活。 因為下一次的「名單」,沒有人能保證自己還在安全區。
投資的角度上,這是一個篩選企業韌性的時刻。那些能跨國生存、快速調整供應鏈、甚至用數位模式接觸市場的公司, 將在這波混亂後站得更穩。
國際貿易的舞台上,沒有永遠的主角或配角, 只有能在燈暗時還留在場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