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音樂擺動、點頭、抬腳的鳳頭鸚鵡「舞蹈影片」在網路上爆紅,成為社群平台上的明星。2025 年,澳洲查爾斯史都大學與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的研究團隊在 PLOS ONE 發表了一項針對鳳頭鸚鵡舞蹈行為的研究,試圖從科學角度理解這些舞步背後的意涵,並探討它是否能反映出鳥類的認知能力與福利狀況。
由於影片無法排除選擇性上傳、人為訓練、後製等因素,因此研究團隊在動物園中挑選了 3 種鳳頭鸚鵡(小葵花、粉紅鳳頭、玫瑰鳳頭),分別在三種條件下觀察行為:播放音樂、播放沒有音樂的 Podcast、以及完全無聲的控制組。結果顯示——不論有沒有音樂,六隻鳳頭鸚鵡都會在某些時候跳舞,而且三種情境之間沒有顯著差異。也就是說,音樂是否真能觸發舞蹈?這是個很大的疑問。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新增的 17 種舞步全部來自網路影片,在動物園的現場觀察中並未出現。動物園的鳳頭鸚鵡雖然也會跳舞,但使用的都是影片分析中已經歸納出的常見動作,沒有額外的「創新」舞姿。
這個結果意味著,影片中那些「新舞步」有可能並非自然情境下的自發動作,而是受到某些特定因素影響——特別是人類互動與飼養環境。
新舞步的可能來源包括:
1. 人類引導或訓練
主人可能用手勢、聲音甚至食物獎勵,誘導鳥做出特定動作,久而久之這些行為被強化並與音樂聯繫起來。
2. 模仿人類或環境刺激
鳳頭鸚鵡是高超的模仿者,牠們可能會模仿主人擺動手臂、點頭的姿勢,或是模仿家中其他動物、物件的動作。
3. 環境特殊條件
家庭環境中的家具、玩具、地板材質等,可能促成牠們採取不同於野外的姿勢或動作。
事實上,鳳頭鸚鵡的聰明才智早有許多記錄。
在澳洲,有野生鳳頭鸚鵡被觀察到打開公共飲水機喝水;
牠們能打開垃圾桶覓食,並且這項技巧會在族群中「傳播」;
戈芬氏鳳頭鸚鵡甚至會製作並使用工具(用鳥舍的板子刻了一根棒子當作工具,用來把拿不到的堅果撥過來)。
在這樣的背景下,牠們在音樂中展現的舞蹈,不論是自然流露還是人類互動的產物,都顯示了牠們驚人的認知與行為彈性。
這項研究提醒我們,網路影片雖然能讓科學家接觸到大量有趣的行為資料,但在解讀時必須小心,因為影片背後的情境往往不可見。對鳳頭鸚鵡而言,「新舞步」或許只是牠們與人類共處環境中的「創意」火花,而不是每一隻鳥在野外都會的本領。未來,結合實地觀察與受控實驗,才能更完整理解這些「舞者」的行為密碼。
參考文獻:
Lubke N, Held SD, Massaro M, Freire R (2025) Dance behaviour in cockatoos: Implications for cognitive processes and welfare. PLoS One 20(8): e0328487.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3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