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全世界的鎂光燈都對準美國特斯拉的 Optimus 發表會,中國、日本、韓國則用驚人的硬體更新速度和華麗的模擬影片搶版面,歐洲卻選擇了另一條路——低調、穩健、但可能更致勝。
這場比賽的關鍵,或許不在於誰衝得最快,而是誰能跑得最穩。

圖:HMND 01網路照片
法規,不是剎車,是導航
在矽谷,監管常被視為拖慢創新的包袱;但在歐洲,法規是方向盤。歐盟率先通過《AI 法》,對人形機器人等高風險 AI 系統訂下清楚的規則,從產品責任、跨國安全標準到機械設備認證,形成一套完整的路線圖。
這意味著,投資人和企業在進入市場前,就能清楚知道合規成本與風險,不必走「邊做邊猜」的冒險路線。對需要長期投入的機器人產業來說,這是減風險、加信心的關鍵。
舞台秀?不如直接上工
美國靠科技巨頭砸錢,中國有國家製造加持,而歐洲擅長「模組化協作」——研發團隊、初創公司、研究機構組成小而靈活的聯盟,在 EU 的計畫支持下,把技術直接放進真實場域試跑。
歐洲的地理和產業結構,讓他們更貼近物流倉庫、製造工廠、零售據點等高需求場景。這意味著產品從設計、測試到優化,都緊扣現場需求,而不是為了舞台掌聲而生。
以人為本,而非取代人
歐洲的監管要求,讓機器人在工作場所、醫療院所、公共空間必須達到最高的安全與透明標準。這不只是保護,也是信任的基礎。
與其搶走飯碗,歐洲的機器人更像是增能工具:搬運沉重的貨箱、處理單調重複的工作,讓人類去專注更有價值的任務。
在醫院、長照機構或物流中心,這些機器人被設計成「融入流程、精準配合、不搶戲的好幫手」。
供應鏈的博弈
目前,中國掌握全球 63% 的人形機器人硬體供應鏈,尤其是稀土磁鐵與致動器。歐洲已經開始在設計階段就與 OEM 合作,聯手開發關鍵零件,減少依賴。同時,也在尋找替代來源與貿易夥伴,確保不被出口限制卡住脖子。
贏家,不一定是跑最快的人
未來的人形機器人市場,不會只看誰先推出產品,而是誰能讓機器人穩定、安全地融入真實環境,並贏得公眾信任。
歐洲不需要複製矽谷或深圳的模式,他們有自己的優勢:跨領域合作、倫理導向設計、與產業緊密結合的務實態度。
這場賽跑,其實更像一場長期基礎建設工程——而歐洲,正在用自己的節奏,為未來鋪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