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一樹@映後就談
今天想跟大家聊聊一部難以評價的紀錄片。
《Black Box Diaries》是一部由獨立記者伊藤詩織(Shiori Itō)自導自演的紀錄片,記錄了她在 2015 年遭到知名電視記者山口敬之性侵後,決定站出來追究責任的過程。影片以她的第一人稱視角展開,結合手機自拍、調查畫面與新聞片段,重構了案發經過與漫長的司法追訴。
紀錄片追隨她的腳步,從警方立案、調查、到檢方撤回起訴,再到她決定提起民事訴訟的整個過程。期間,她不斷面對媒體質疑、社群攻擊、制度的冷漠,以及證人的沉默或無力。影片也呈現了她尋找證據、拜訪飯店員工與計程車司機的細節,那些短暫的對話與模糊的回應,像零星火花,在漫長黑夜中閃爍。最終,她在民事訴訟中勝訴,但片尾並未以勝利的喜悅作結,而是保留了她繼續前行的身影。
這部片最動人的地方,在於它拒絕「包裝」創傷。沒有用說教或煽情音樂引導情緒,而是讓證據與時間本身說話。我們能感受到一位個性相對洋化的日本女記者,在面對體制時那種孤立無援的重量:每一次出庭、每一次整理檔案,都像在搬運一塊無法卸下的石頭。深夜回到住所,她的聲音偶爾顫抖,眼神卻始終直視鏡頭,像是要把每一秒的真實傳送給遠方的誰。
自從電影在國際影展亮相,它既獲得如 Sundance 日舞影展的高度關注,也在日本引發爭論。有人視它為日本 #MeToo 的里程碑,也有人批評它過於個人化、甚至質疑動機,攻擊者當中不乏日本女性。在一個性侵指控常被視為家醜、受害者容易遭二度傷害的社會裡,這部片的出現無疑是一場衝擊——它公開了創傷,也揭示了制度與媒體的複雜面貌。
或許,正因如此,它才是一部「難以評價」的紀錄片。難在它不容易被簡單地歸類為「勝利」或「失敗」、不容易被純粹讚頌或全然否定。它的重量,在於它像一面「照妖鏡」,照見了日本社會在性別平權、司法透明與媒體獨立上的現實與矛盾。也因此,它留給觀眾的,不是確定的情緒,而是一個不斷迴盪的問題:我們是否已準備好,承擔真相的代價?
故事未完,但代價已經默默付上。
伊藤詩織目前已無法再在日本從事新聞工作,告別家鄉,她以獨立記者的身份走向世界。這不禁讓人想到在《Black Box Diaries》中,伊藤詩織多次在日本語和英語間切換,即便我們不一定熟悉日語,但都會感受到伊藤詩織在說英語的時候顯得爽朗、從容自在多了,而且大部分都是跟支持著她的女性友人時才以英語溝通;在日本公開場合嚴肅講話時,說日語的伊藤詩織變得謹慎、保守,小心翼翼地整理出一句句敬語。
在此,語言成了一道牆(言葉の壁),狠狠地把人切成一半。或許,凡事總是福禍相背,現實不像日劇般夢幻,傷痛不能重啟人生、改寫重來,寄望伊藤詩織也在漂泊洪流中,找到屬於自己、舒心自在的語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