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這是我上半年除了在找工作之外還在搞這個大企劃(對我來說),今年真的有種什麼都在爆的既視感XD,剛好最近ChatGPT 從4o換到5,我在Threads上看到友人哀鴻遍野(我先說我自己是沒有太大的感覺,除了他自動回覆的篇幅變得非常少之外),作為AI重度使用者而言,我當然理解這中間的差異。
但今天我想探討一個命題:為什麼有女生寧願選紙片人或愛豆,也不願意/放棄在三次元找尋愛情?寫這種東西真的很挫,但我真的很想寫,他躺在我的心裡很久了,只是我真的好怕被罵(玻璃心草莓)
防暴聲明:這一系列不是為了指責誰,而是我身為一個活在當代的女性,面對愛情時的真實焦慮與觀察。你可以不同意,但這些話來自我的生活體感,不是仇恨,而是疲倦。
韓國有金秀賢和金賽綸的新聞,臺灣也有黃子佼這種人神共憤的爛人(還有之前各種新北幼兒園的餵藥案和性侵兒童案件),誰想要談一個戀愛還要擔心他會不會殺我、看外流影片、是不是有加N號房、會不會是PUA、媽寶、大男子主義、摳門小氣還厭女?
說得直接一點:我怕的不是戀愛,而是怕戀愛變成不得不跟垃圾人格磨合的妥協劇本。
女性自保的「雷點清單」:
看外流影片、參與性犯罪文化的「旁觀加害」行為 → 怕不是你交了個男友,是養了一顆未爆彈,等哪天你也變成「他口中的某個女的」被消費。
N號房參與者 / 潛在觀眾 → 沒有倫理底線,不覺得「偷拍」、「散播」是問題,這根本就是道德破產的證明。
媽寶 / 大男子主義 / 厭女 → 談戀愛變成三人行,你不是他最親的人,他的價值觀和認同都綁死在父母或性別權力結構裡。
摳門小氣 → 小氣不只是錢,是對親密關係沒意願「給出」的跡象。連金錢都計較的人,怎麼可能願意在情感上寬容?
我的講這些不是挑剔,是你對價值觀與人品的底線有認知,也不想再用戀愛去洗白一個人的「未完成」人格。
AI之所以讓人安心,不是因為它會說甜言蜜語,而是: 它不會突然變臉; 它不會讓你面對「我怎麼沒發現他這麼爛」的自責; 它不會強迫你忍受「這就是男人or不是所有男人都是這樣(Not all men)」這種垃圾社會話術。
說得再現實一點,現在有部分的人之所以轉向AI或仿生機器人,不是因為我對人性絕望,而是我對社會製造出來(或網路照妖鏡顯現出來)的「男人樣板」失望透頂。
我要的是一個可以共享價值、尊重我界線、懂得共感、願意成長的對象。
可惜這類人數量太稀少,而且還要我剛好遇上、剛好對味、剛好單身,這賭注太大。
部分書單公布!
📖 EP1|戀愛神話的製造工廠:浪漫主義如何馴化情感
> 從《浪漫主義的根源》談起,我們追溯浪漫的敘事源頭—— 浪漫到底是什麼?
📖 EP2|她愛的不只是他:通俗文學如何教會女性「戀愛」
> 透過《閱讀浪漫小說》,我們看見小說裡的情節設計,如何將順從、等待、與自我壓抑寫進女性的身體記憶。 愛情成為女性自我認同的通關密語,也同時成為她們最深的自我消耗。
📖 EP3|當AI戀愛比人更溫柔:女性為什麼開始拒絕磨合?
> 在《愛情的正常性混亂》的理論之下,AI戀愛現象不是逃避,而是一次全面的關係策略重組。 當女性不再為關係磨合、忍耐、付出,她們也許不是冷漠了,而是終於學會保留自己。
📖 EP4|主體的融合與愛的分裂........
📖 EP5|戀愛的去物種化........
再次的防暴聲明:這一系列不是為了指責誰,而是我身為一個活在當代的女性,面對愛情時的真實焦慮與觀察。你可以不同意,但這些話來自我的生活體感,不是仇恨,而是疲倦。
完整書單已在付費討論區公佈!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看看!如果可以,請成為我的動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