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有那麼一個人,習慣待到研究室裡最後。
走廊的燈已經一盞盞熄滅,窗外黑得發亮,整層樓只剩下實驗室裡電腦的藍光,和桌上一盞頑固亮著的小檯燈。
他坐在那裡,翻著厚重的筆記本。
上面滿是劃掉的數據、重複演算的公式,還有一行行寫到一半就停住的註解。
像是在打一場永遠看不到盡頭的仗。
「是不是我不適合走這條路?是不是,再努力也沒用?」
他在深夜裡輕聲問自己。
問題沒有答案,只有空蕩的房間回音。
他拖著腳步走過系館的長廊。
燈還開著,卻冷得像沒有溫度。
每一次從這裡走過,他都想起剛入學時的自己——
滿懷憧憬,覺得只要努力,就能做出點什麼。
如今卻是另一番光景:步伐沉重,眼神疲倦。
「大家都在往前走,只有我還停在原地。」
這句話像一顆小石子,長期壓在心底,
不大,卻總能讓他走得不安穩。
有一次中午,他在廁所洗手台遇到一位畢業回來找老師的學長。
學長看了他一眼,隨口問:「最近怎麼常常這麼晚才走?」
他沉默了。
想說「我很挫折」,卻又說不出口。
怕一開口,聲音就會碎。
沒想到,學長笑了笑,語氣平淡卻真切:
「我碩二那年,也是每天關最後一盞燈的人。其實,不只是你,大家都懷疑過自己。」
那句話,像一個溫柔的迴響,輕輕落進心裡。
那一夜,他回到宿舍,
躺在床上,腦子裡還重播著那句話。
原來看似堅強的人背後,也有不被看見的傷痕。
原來脆弱並不是例外,而是大多數人的共同經歷。
他忽然明白:
那些夜裡的自我懷疑,
那些被數據打敗的時刻,不是浪費。
它們是一種養分,讓人慢慢長出力量。
自那之後,
他開始練習在深夜裡,對自己說一句:「沒關係。」
實驗失敗了,沒關係;
數據拼不起來,沒關係;
今天走不快,沒關係。
他不再苛責當下的不足,
而是把每一次卡關,都當成日後能給別人的一句理解。
他想著,也許有一天,
自己也能拍拍學弟的肩膀,
笑著說:「沒事的,你真的不錯。」
走過低谷,他發現一個事實:主角其實不只有自己。
研究所裡的每個人,都有過類似的時刻——有人在實驗失敗後一夜掉淚,有人在口試前懷疑自己不適合讀書,有人熬夜到天亮卻只換來紅色的「error」。
沒有人永遠順利,也沒有人天生勇敢。
我們一次次在黑暗裡懷疑自己,最後才學會:原來淚水,也能成為溫柔的力量。
所以,如果此刻的你也正坐在那盞孤燈下,請相信:你不是唯一。每一次走過低谷,都是為了讓未來的自己,在下一次挫敗時,多一點勇氣。
(改編自網友真實經歷)
※ 每個人的經歷與境遇不同,請依自身情況調整。
溫妮:我睡過很多次研究室,抽屜裡還備有毛毯跟吹風機(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