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台南鄉下的小孩,夏日午後在小巷弄中閒晃是再稀鬆平常不過的事,但上大學北漂之後,這些無所事事的時刻反倒最令我懷念。廟口爐前的土魠魚羹、補習班斜對面的包子饅頭店,老街的那間蔥肉餅……,想著想著都有點泛淚。若說巷弄是台南獨有的特色,我認為「新化」又添加了一層渾然天成的親密感。
這些從小到大熟悉的店面在我離鄉後靜靜地待在身體各處,偶爾會列隊出遊,揮動旗幟向我吶喊著。因此也導致我每一陣子就必須返鄉一趟,否則太對不起這些搔著我心的故鄉情懷。
黑輪伯養大的兩代人
「嘿!我來了!想採訪什麼?」黑輪伯的老闆豪邁地拉開椅子,笑容迎面的坐下。從我有記憶以來,無論何時經過,轉角這間寬大的店面、綠白相間的遮棚、熱呼呼冒著煙的攤車總是熱鬧不已,每個色彩乃至味道都鑲嵌在我的記憶中。
「為什麼會叫黑輪伯,就是因為小時候,大約民國七十幾年,當時是我公公婆婆在做的。起初是在對面那條不算寬也不太窄的路邊擺攤,由於不好停車,地段不佳,我們就在別人的建議下搬來菜市場這裡。以前他們忙不過來我也會來幫忙做,漸漸的他們也老了,就完全傳承給我,所以我算是第二代。」
想著清甜黑輪湯養大的一家人,依循著文字,我的腦袋也刻畫著兩代人一路以來奮鬥打拼的痕跡,心中滿是敬意。

新化黑輪伯的一碗入魂
「黑輪、米血各一條!香腸大腸來一組!」語畢我迫不及待地盛湯,以柴魚、蔥酥、大骨湯、菜頭、豬皮下去熬煮的湯頭,傳承著第一代的味道。一碗熱熱的湯加入滿滿的芹菜,撒下白胡椒提味,是無論四季都撫慰人心的滋味。看似隨處可見的黑輪攤,其實每一間的湯頭都各有特色,台灣小吃的力量無須多言,它們代表著不同街區的味道。

由於新化也正面臨著高齡化和人口外移的問題,年輕人大多都到其他城市工作,平日能享受黑輪伯的大抵是住在附近的熟客。停下機車,在攤車前遇到街坊鄰居是常有的事,一腳落在桌子外頭的豪邁坐姿、談論著柴米油鹽醬醋茶般的日常,也是新化渾然天成的風景。。如同指針在時間的河中順流而下至出海口後,流入無邊際的大海,廣納更多的世界。
「現在很多北漂的新化人,放了假從交流道下來的第一件事不是回家,是先到我們這裡報到呢!」老闆嘴角上揚,略帶得意又害羞的笑容與斜陽交錯閃爍著,也在這夕陽餘暉中感染了我。

雖然中午才開始營業,但從早上進貨,備料、張羅座位等等,前置工作一刻不得閒,接著就是一路忙到傍晚收攤了。太過忙碌的時候,他們會把嬰兒車放在後頭的空間,讓第三代也來幫忙。
「他們現在都長大了,慢慢地也要交由他們接手。」而當我問及是否繼續由第四代傳承下去時,老闆娘則是笑笑地表示要看他們的意願。我想,無論未來如何,黑輪伯的精神在時間的淬煉下,已成為所有人永恆的懷念。

Author / Shiba Lin
Editor / 楊雅筑
Photo Credit / Shiba Lin
文章請見https://divinationstudio.com/2024/06/03/新化市場裡來一組!|黑輪伯:保留純度,作為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