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軍事與安全領域,通訊是行動的中樞神經。不同系統的設計理念、部署方式與威脅模型各不相同,選錯工具會直接影響任務成敗。本文系統性比較三大框架:TETRA、IMSE 與 FICS,說清楚它們的定位差異、優缺點、極限與實戰中的正確用法。
1) 名稱與定位:
TETRA(Terrestrial Trunked Radio)
- 性質:由 ETSI 制定的數位幹線無線電標準(始於 1995),主要工作於 UHF 頻段(常見 380–400 / 410–430 / 450–470 MHz)。
- 用途:公共安全與政府單位(警消、交通等),支援群組呼叫、調度、廣域專網。
- 模式:網路模式(V+D)與直通模式(DMO)。
👉 結論:TETRA 是公部門/關鍵基礎設施廣泛使用的專網標準,不是軍用野戰骨幹。
IMSE(Improved Mobile Subscriber Equipment,戰術區域通訊系統)
- 性質:戰術區域通信骨幹/交換系統,提供節點交換、語音/數據匯流與骨幹互聯。
- 角色:與光纖、微波、衛星、VHF/HF/UHF 等各式通資載波整合,承擔野戰至戰區層級的通資網路基礎。
FICS(Field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s System,野戰資訊通信系統)
- 性質:IMSE 的升級/後續系統(俗稱「陸區第三代」),全 IP 化的野戰資訊通信骨幹。
- 角色:提供節點、骨幹、中繼與網管能力,著重與衛星/光纖/現役各式通資系統的相容與整合。
👉 結論:FICS 是更現代化的「野戰通資底座」——把多類載波、系統與戰場管理服務「整起來」。
2) 加密與安全性:能守住什麼級別的對手?
TETRA
- 空口加密(AIE):採 TEA1–4。其中 TEA2(歐洲公部門)與 TEA3(歐域外友邦)被視為政府級;TEA1 為一般/商用級。
- 端對端加密(E2EE):常見 AES-128/256,但屬廠商/TCCA 的方案,非 ETSI 標準本體。
- 風險現況:研究揭露 TEA1 有實質弱點(TETRA:BURST),且 2025 年又披露部分 E2EE 實作存在降位元鍵長、重放/注入等新風險(俗稱「2TETRA:2BURST」)。TEA2/TEA3 目前未見公開破解,但 E2EE 的實作品質仍需個案審視。
IMSE / FICS
- 方向:作為戰術骨幹,通常搭配軍用等級加密與鑑別,並與指揮管制(C2)與骨幹承載體系整合。
- 注意:具體密碼模組型號/LPI/LPD 參數屬敏感,公開資料多不載;
👉 定性總結
- TETRA:政府/關鍵基礎設施等級可用,但商用等級(TEA1)對高端對手風險偏高。
- IMSE/FICS:定位在軍用戰術骨幹,安全性以整體體系(金鑰管制、網段隔離、承載加密)設計為主,非僅看單項「演算法」。
3) 抗干擾與生存性:誰能撐得過電子戰?
TETRA
- 設計本質:並非以高速跳頻(FHSS)為核心的軍用抗干擾通訊。實務上多靠網規+功率+中繼切換增韌性。
- 風險:面對定向強干擾/大功率阻斷,脆弱度較高;可行的頻率跳換/載波切換研究存在,但非軍用 FHSS 等級的標配。
IMSE / FICS
- 整合抗性:透過與多承載(光纖、微波、衛星、VHF/HF/UHF 等)互聯,配多路由、多網段與網管策略,在遭干擾時可改走他路。
- 重點:IMSE/FICS 自身是骨幹與交換;其抗干擾效果,來自整體系統的多媒介備援、路由調整、節點重組,而非單一波形就能代表全部能力。
👉 實戰意涵
- TETRA:在高強度電子戰場景,下行/上行都可能被壓制。
- IMSE/FICS:靠多路由+跨媒介承載保通,系統級生存性顯著高於單一無線標準。
4) 備援能力(Redundancy):一條路被打斷,還有幾條能走?
- TETRA:
- 有 DMO 直通(終端對終端)與車載中繼等備案,但距離受限、跨區能力弱;基礎設施(中繼塔/電力/回傳)毀損,覆蓋迅速崩塌。
- 備援評價:低(偏向基礎設施完好的城市/後方任務)。
- IMSE:
- 作為交換/骨幹,可同時接入多承載(光纖、衛星、微波、各型電台)並動態調度;可配合戰術自組網(MANET)等端側方案維持節點間連通。
- 備援評價:中~高(系統級備援,視承載與節點存活而定)。
- FICS:
- 全 IP 化+節點/中繼/網管設計,天生為多媒介多路由骨幹;戰術節點斷線時可自動改道、重組拓樸。
- 備援評價:高(在離網與受損環境仍可維持跨戰區級別的聯通)。
5) 通訊距離與地形/天候影響
TETRA
- DMO(直通):手持典型約 1–2 公里(視視距/功率/天線高度);若用車機或臨時中繼可再拉長。
- 網路覆蓋:都市區域常見半徑 ~3 公里級(受高樓與地形影響很大);開闊地或高塔可擴張。
- 天候:UHF 對雨雪影響較小。
IMSE / FICS
- 正確說法:IMSE/FICS 透過整合 HF、VHF/UHF、微波與衛星等承載,可實現遠距/跨區甚至全球通聯;距離不是由 IMSE/FICS 自身「定義」,而是看接上的載波系統能跑多遠。
- 地形/天候:
- VHF/UHF/微波受視距/雨衰等影響;
- HF受太陽活動與電離層狀態影響;
- 衛星在強降雨下可能輕微衰減,但全球可用性最佳。
6) 為什麼戰場實用性較低的 TETRA 仍要配發?
因為任務不同、分工不同:
- 後方與城市勤務(憲兵特勤、司法/軍法警察、國土安全、衛戍支援)多在已管制與供電通信相對穩定的環境,TETRA 音質清楚、調度成熟、操作/維運與訓練成本低。
- 跨部門互通:警政、消防、急救、交通等大量用 TETRA,用同一標準可即時互通(群組協同更順)。
- 資源配置:把軍用頻譜與高強度抗干擾資源留給前線,後方治安/交通/撤收/後勤就讓 TETRA 承擔,互補而非取代。
7) 各系統優劣、極限與正確使用時機
TETRA
- 優點:成熟穩定、跨機關互通、群組調度強、成本/訓練/維運低。
- 缺點:依賴中繼與回傳、抗干擾非軍規、DMO 距離有限、商用等級(TEA1)存在已知弱點;部分 E2EE 實作也需審視。
- 極限:在基礎設施受損或遭強干擾的高強度戰場,存活性差。
- 建議場景:平時特勤/要員警戒、後方衛戍、管制作業、跨部門救災與治安。
IMSE
- 優點:戰術骨幹/交換角色,能整合多承載;配合端側系統(如 MANET、各型電台)維持節點互聯;系統級備援佳。
- 缺點:不是單一電台套裝,規劃/部署/管控較複雜,需專業通信兵力與網管。
- 極限:在多承載同時受壓制且節點大量毀損時,服務仍會降級(但較不致全斷)。
- 建議場景:旅/師/軍團級野戰通信底座、戰術至戰區互聯、聯合作戰骨幹。
FICS
- 優點:全 IP 化+節點/中繼/網管,對多媒介多路由備援的支持更完整;與既有通資系統相容;可支撐跨戰區任務。
- 缺點:體系複雜、部署與維運門檻高,需完善的教育訓練與網管紀律。
- 極限:高度仰賴系統工程與通資兵力的專業操作;若節點/承載/電源全毀也會受限。
- 建議場景:戰區級聯合/聯兵作戰、野戰指揮所、跨區域/跨軍種整合。
8) 「基礎建設被破壞時」誰還能用?
- TETRA:剩「 DMO 近距」與少量移動中繼(如果有),跨區幾乎停擺。
- IMSE:可透過其他承載(衛星/微波/光纖備援)與節點重路由維持區域級通聯。
- FICS:備援與重組能力最佳,在大量受損環境仍可維持跨戰區的最低限度聯通(視現存節點/承載而定)。
👉 抗毀性排名:FICS > IMSE > TETRA(在真實戰場,最終仍取決於節點存活、電力、承載可用性與網管紀律)。
總結:不是誰最好,而是「放在對的任務位子」
- TETRA:在平時/後方/城市的「人與人調度」場景幾乎無可取代(跨機關互通+成本效益)。
- IMSE/FICS:在前線到戰區的「系統對系統」與「網對網」任務上,憑藉多承載整合、系統級備援與網管,提供戰場所需的生存性與延展性。
- 正確做法是分層分工、各自最適化,而不是用單一系統硬包全部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