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份慕名去看了鐘樓怪人的音樂劇,全劇看完後我感覺……艾斯梅拉達雖然集結了三個男人的愛與恨跟慾,但其實她只是一個符號、容器,目的就是承載這三個人的渴望跟混亂。
先列出一些我個人喜歡的歌曲跟場景:Le Temps des cathedrales(大教堂時代)、Les Sans-papiers(非法移民)、Ces diamants-la(鑽石般的眼眸)、La Fete des fous(愚人慶典)、Tentative d'enlevement(誘拐)、Beau comme le soleil(君似驕陽)、Belle(美麗佳人)、Ma maison c'est ta maison(以我居處為家)、Tu vas me detruire (致命狂戀)、L'Ombre(陰影)、Fatalite(命運)、Florence(佛羅倫斯)、Les Cloches(鐘)、Ou est-elle ? (伊人何在)、Les oiseaux qu'on met en cage(囚籠之鳥)、 La monture(坐騎)、Libérés(解放)、 Lune(月亮)、L'attaque de Notre-Dame(襲擊聖母院)、Mon maître, mon sauveur(我的救主)、Donnez-la moi(把她交給我)、Danse mon Esmeralda(舞吧!艾斯梅拉達吾愛)
其中我最喜歡的核心曲目是:Belle(美麗佳人)、Tu vas me detruire (致命狂戀)
為什麼會選擇這兩首?
首先是Belle(美麗佳人):
當然不只是好聽,其實在Belle(美麗佳人)中,當三個男人一同唱著對於艾斯梅拉達的渴望,並向她慢慢靠近時,我發現艾斯梅拉達在舞台上呈現了……似乎是釘十字架的姿勢。
這是我覺得全劇裡最厲害的地方,就算這個故事本身對我來說有點狗血,但我在那瞬間感覺到了,明白了艾斯梅拉達是他們推上去的一個獻祭。
十字架是什麼?混合著救贖與罪惡的象徵,將惡人釘上,於是完成了贖罪。
引申到耶穌身上,因為十字架這個意象多與耶穌綁定。耶穌本身無罪,但當世人用罪惡為名義將他推上十字架,當他被釘住並為此流血,他就完成了對世間的潔淨與救贖。
耶穌不是贖罪,而是眾人的祭品。
這也是為什麼當耶穌死去後,十字架不再是罪惡或刑具,而是救贖跟犧牲。
艾斯梅拉達就是如此,她被作為故事裡的祭品。
是他們用慾望、貪戀、渴求、救贖將艾斯梅拉達釘上了十字架……而當她被立起來的那刻,就成了他們眼中的愛。
而全劇我最感到視覺震撼的地方則是艾斯梅拉達被絞死那刻。
我想,當艾斯梅拉達被絞刑架拉起來的那刻……不就是她的十字架終於立起來了嗎?
而神父在Mon maître, mon sauveur(我的救主)裡的那句話真是明牌了:「她會像耶穌死在十字架上一樣。」
果然艾斯梅拉達就是承載了他們罪慾的祭品,當她死了,他們就潔淨了。
承載了慾與孽的「妖女」最終卻死得像個聖女。
再來是第二首Tu vas me detruire (致命狂戀):
其實全劇我最為印象深刻的角色是神父,因為他是全劇情感衝突、撕裂、拉扯最明確的(儘管他大部分時間只是在怪艾斯梅拉達而已)
我認為音樂與演唱放大了感情的穿透性,如果是文字,他的話其實是常見的自我脫責。他承擔不起自己的慾望,也沒有真心要懺悔,而是一邊口頭懺悔一邊仍舊渴望,還實際試圖逼迫艾斯梅拉達。
他的歌詞對我而言比較…濃烈,雖然醜惡卻真實。
我很喜歡這種衝突撕裂感,雖然同樣都是渴望,但神父不同於菲比斯,他不是在兩個女人間「撕裂」,他是在規矩與慾望間撕裂,並且情感濃度也不相同。
打個比方,菲比斯是既要又要,就像在決定今天要吃香草冰淇淋還是巧克力。但神父就像站在懸崖邊搖搖欲墜,而顯然,他已經墜落了,最多還有一隻手抓住崖邊自我安慰。
我個人覺得神父的衝突比較純粹,也比菲比斯更能讓我「欣賞」那種撕裂感。
不過我一開始以為他跟菲比斯一樣只是對艾斯梅拉達有肉慾,但在看了後面的表現後,我認為不只如此。
他確實是有"愛"艾斯梅拉達,不然後面不會變得那麼癲狂。
但他的感情依然十分扭曲,稱不上愛,只能說他確實很為這件事痛苦。
我認為他之所以因"愛"而不得而生恨,就是因為艾斯梅拉達徹底打破他的一切自持。
她的身影像是幻影一樣日夜折磨著他,而當他因為她變得卑劣骯髒,當他已經下作到要用死亡威脅艾斯梅拉達,只為了企求片刻歡愉時……艾斯梅拉達依然拒絕了他。
他身為神父的自尊其實在那刻就徹底碎掉了。
當時教會的神職人員受人崇敬,而神父早已因自己的慾望變得醜陋不堪,他自己也心知肚明,所以當艾斯梅拉達親自打破了最後的幻想,他就發瘋了。
不過這不會改變他卑劣的事實。
他曾數次表達對艾斯梅拉達的輕蔑,但他依然為她不可自拔,我覺得那蔑稱或許是他給自己下的催眠咒,一邊告訴他人,同時也是告訴自己。
但顯然,他最後還是被自己內心那份渴望打敗了。
關於詩人角色葛林果利,對我來說,看完只覺得就是充當旁白或開場過渡,是很工具性的角色,或者說,他游離於一切之外……更準確地說,我認為他扮演的其實是這個故事的講述者,類似作者以及觀眾的替身。
小百合就是一個被未婚夫背叛卻仍舊陷在愛情裡的女性縮影,其實她的人設事可以有厚度的,但因為菲比斯的塑造單一,所以體現不出小百合究竟有多掙扎,比如為什麼願意嫁給出軌未婚夫,可能有什麼利益?地位、名聲、外表? 還是捨不得自己投入的愛情青春?但這些寫得不多,所以小百合也扁平。
不過關於百合的那首 La monture(坐騎),我有一些想法,我不知道是不是原版法文就那樣,但歌詞翻譯出來有的地方直白的讓我很吃驚。
她說:
「解開我的束縛,佔有我吧惡狼。」
「教我淫蕩的伎倆,我仍願愛你。」
儘管整體還是為了菲比斯獻身,但這段的震撼感來源於百合的表達,她表達了自己的想法,不管那個想法多麼卑微、嫉妒、怒火。
但她表達了。
菲比斯其實沒什麼好說,沉浸於自戀、慾望、貪婪的膚淺人。
他就是渣男而已,典型的渣男。
我覺得他是全劇最幸福角色,他的慾望簡單,簡單的不堪。
而如果這是他最後活下來的原因,那真的諷刺拉滿了。
乞丐王則是當時時代的非法移民代表,我認為算是作者同時探討的社會問題吧,插在這個慾望的故事中間。
其實他的那首Esmeralda tu sais(愛絲梅拉達妳明瞭)剛唱出來的歌詞讓我心臟一跳,想說他不會也有跟艾斯梅拉達的感情線吧??因為那個歌詞稍微解釋空間有點大。
翻譯:
「艾斯梅拉達你知道」
「你不再是個孩子」
「我看你的眼光也有所不同」
我當時就是看到這裡嚇到,想說他也有感情線嗎?愛上自己養大的女孩?
儘管我知道這種劇情不是沒有,但…艾斯梅拉達已承擔了三個男人的愛慾了,再來一個就太多了。
而且我會覺得比較……難過吧,如果乞丐王也愛她,那不就證明沒有人真心只愛她嗎……?
神父不是愛她,他只是在與自己的慾望交戰。
菲比斯不是愛她,他只是貪戀美色。
加西莫多不是全然愛她,他只是愛那種美好的象徵。
葛林果也沒有愛她,他更像是游離卻又參一腳的見證者。
那這樣,就沒有人能真心愛艾斯梅拉達了,如果連乞丐王都愛她。
那她的存在就會徹底被「愛」吞噬。
而關於艾斯梅拉達,除了前面提到的觀點,我認為其他值得注意的部分是:艾斯梅拉達雖然經常在三個男人的歌曲中出現,但她的姿態與展示都屬於「被觀看」的狀態。
她坐在那裡或做什麼不是因為她在做什麼,而是因為她要被「觀看」,然後引出各個男人背後的心思。
艾斯梅拉達是個沒有核的人,只負責心地善良以及對菲比斯的迷戀。
她是全劇最空的人物,雖然唱了好幾首歌,但那都是些表達性美好願景或因應外部的情境反應,她是個沒有私人表達主體性的角色。
她沒有衝突,她似乎始終如一,始終如一地善良美麗。
最後也始終如一地死去。
全劇她讓我比較有感的地方一個是她對著神父大喊 「兇手!兇手! 」
因為她終於憤怒了,終於不像個心裡只塞了美好情緒的假人了。
另一個是她在乞丐王死後站起來帶著非法移民繼續請求庇護,我覺得這是艾斯梅拉達成長的地方。
但........這個成長沒能改變什麼,因為沒多久後她就死了。
最後是加西莫多,Mon maître, mon sauveur(我的救主)、Donnez-la moi(把她交給我)、Danse mon Esmeralda(舞吧!艾斯梅拉達吾愛)這最後三首是我認為他最精采的部分。
我認為他對艾斯梅拉達是宗教式情感。
在Donnez-la moi(把她交給我)中要的其實不是艾絲梅拉達的屍體,而是他的神女,那個從他的祭壇上被拉下來的美好象徵。
而他的處境、身分、個性造成了他面對艾絲梅拉達的死選擇了殉情。
他是孤兒,醜陋的、受人嘲笑的孤兒,他以前唯一的支柱就是神父,但看神父的態度就知道這屬於下對上的單方面崇敬
他以前就是這樣,只是他的神從父神換成女神。而當他的女神在他面前死去,他又親手殺死了父,他的人生兩大支柱在同一天內徹底垮塌,加西莫多怎麼受得了?
這太痛苦了。
就算他想為她報仇,但他要向誰復仇呢?又怎麼復仇呢?
那就只能殉道了,以死明志,明的是他對艾絲梅拉達的愛。
其實艾斯梅拉達我想可以稱為加西莫多對人間美好的幻想與寄託吧,當美好逝去,這醜惡的世界便不再值得停留,那還不如現在就與他的美好一同離去,至少他至死都在她身邊。
寫到這裡,突然發現一件事,我叫其他人都叫名字,但神父就只被我稱為神父。
我想除了他名字比較難記,還有一件事就是:其他人都是個人比身分突出,只有福羅諾是在跟自己的職務打架,他實際人格其實反而不如加西莫多跟菲比斯呈現的多。
乞丐王克羅賓也同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