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和大學朋友聚會唱KTV,有位朋友說要唱〈娘家〉,結果全場異口同聲脫口而出:「滴雞精!」,這短短一秒的「集體反應」說明了一件事——冠名贊助確實能有效提升品牌熟悉度。
About 冠名贊助
當品牌名與節目、歌曲、活動綁在一起時,它不只是廣告,而是被直接植入我們的語言和記憶。不過,事情當然沒有那麼簡單,品牌知名度 ≠ 購買意願,熟悉度只是讓品牌被想起來,但不代表能被選擇。
冠名贊助成功關鍵
1. 情境契合度
冠名要成功,首先要看與內容的關聯性,節目調性、受眾族群、品牌形象必須匹配。例如:健康品牌搭配長輩愛看的節目,就容易形成正向連結,反之,如果節目與品牌價值觀落差太大,可能會造成形象衝突。2. 記憶點設計
單純出現在名稱上不夠,還需要有能被記住的元素,像是特定的 slogan、固定的口播、視覺符號,甚至像「滴雞精」這樣直接成為節目名一部分,讓它無法被忽略。重點是讓觀眾不經意地將品牌與情境綁在一起。
3. 曝光頻率控制
冠名曝光的次數與密度,既要足夠強化記憶,也要避免讓人煩躁、產生「被洗腦」的負面情緒。找到黃金平衡點,才能讓品牌印象「耐看」不膩。
4. 後續轉化策略
冠名讓品牌被想起來後,下一步要讓消費者「選擇你」。可以嘗試搭配專屬活動、折扣碼、會員優惠,或是在節目周邊社群持續互動,讓熟悉度轉化成行動力,才是真正的 ROI。
冠名贊助是把品牌刻進觀眾日常語言的一種高效方法,但它的價值不只在於「聽過品牌」,而是在關鍵購買時刻被選擇。
熟悉度是門票,信任與喜好才是成交關鍵。
下次你聽到有人唱〈娘家〉時,如果第一反應還是「滴雞精」,那就代表冠名真的做到了——只是好壞,就看品牌如何接住這份記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