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曾注意到網頁或路邊情趣用品的廣告,你可能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很多品牌的名字都像是「某個人」。從 Dr. 情趣、阿性、Winyi到Gini,這些聽起來都不像冷冰冰的公司名,反而更像是會跟你說話的某個熟人。

為何某些品牌類似人名?
這樣的命名並不是巧合。
從品牌策略的角度來看,將品牌或產品命名為「人名」,能有效拉近與消費者之間的距離。比起抽象的技術名詞,人名讓品牌看起來更「有溫度」,更像是一個擁有個性與情感的陪伴者,也更好記憶。諸如Mr. Brown、Auntie Anne’s、KFC等等都使用了這種擬人化的手法,不過有趣的是,這種擬人化在情趣用品上似乎更為常見。
擬人化在情趣用品上的應用
在情趣用品這樣私密又充滿社會標籤的情境中,人名化的品牌,能在潛意識中降低消費者的心理防備,讓人感覺不是「在買工具」,而是「選擇一位值得信賴的夥伴」。
尤其是對於以女性為主要目標族群的品牌來說,這種策略尤其常見且有效。情趣用品過去長期被貼上「低俗」或「羞恥」的標籤,而女性消費者在使用或分享上,往往承受更多的社會壓力。此時,透過溫柔、親切的品牌命名設計,例如柔和的人名或女性風格的品牌形象,不僅能讓產品看起來更「生活化」,也更容易讓人接受、分享與交流。你可以想像,當一個女性朋友說起她最近覺得「Gini」不錯時,這聽起來就像是一段日常的對話,而不會讓人過度聚焦在「情趣用品」本身。
除此之外,這類擬人化的命名,為行銷創造了極高的延伸性,並賦予品牌不同的性格設定。像是個性溫柔的Winyi、Gini則相對比較活潑等等,這種故事性不僅讓產品更具辨識度,也提高了消費者的記憶點。人名的彈性,也讓品牌在進行社群經營時更容易擬定角色化的語氣與風格,產生「互動感」與「對話感」。
品牌擬人化的缺點
當然,這種命名方式也有潛在風險。
有些消費者可能會將品牌名稱與現實中的人混淆,或對某些人名產生對應連結而產生不適。此外,人名化也可能會侷限品牌未來的延伸空間——比方說,當品牌設定過於女性化,可能會讓男性使用者產生疏離感,或限制品牌跨族群溝通的能力。
整體來說,情趣品牌使用人名命名,是一種巧妙又貼近人性的策略。它讓產品更具親和力、更容易被接受,也為品牌開創了更寬廣的敘事與互動空間。當情趣用品從「羞於啟齒」變成「可以談論的生活一部分」,這種看似小巧的命名選擇,其實扮演了不小的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