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逛街時,剛好遇上百貨公司舉辦的品牌特賣會。一看宣傳內容,有點被「限時出清」、「一件兩折、兩件一折」這些字眼吸引,心裡一陣激動地走進會場,結果價格竟然比我預期中「高出非常多」。但是看著會場人數持續增加,旁邊的結帳區人也沒少過,這時候不禁開始思考:到底是我想太多,還是這些促銷真的有點東西?
折扣 vs 價格:心理戰的第一步
特賣會現場其實很聰明,並沒有一開始就把「打折後的價格」直接列出來,而是強調「原價 $XXXX」、「現在一件兩折、兩件一折」,成功把大家的注意力集中在「折數」上。當你開始換算原價、覺得自己好像撿到便宜時,反而會對實際價格寬容很多。
也就是說,這場特賣的重點,不是賣便宜,而是讓人覺得「不買好像會虧」。音樂與廣播:讓氣氛變得緊張
特賣會場播放著節奏快速、鼓點強烈的音樂,不知不覺讓人行走速度加快,心跳也開始跟著節奏律動。而那個廣播更是經典:
「XX尺寸補貨完成囉~想要的朋友手腳要快~」
「現場全品項一件兩折、兩件一折,今天是特賣倒數第二天,要買要快~」
這些話語不斷製造出搶購感,同時強調折扣,也讓人產生「我不快點就買不到了」的焦慮感。
陳列策略:讓選擇更直接
現場的商品不是亂放,而是按照尺寸區分。這個設計非常聰明,因為一走到屬於自己尺寸的區域,就能馬上知道「可選擇的品項有哪些」、「對應品項還剩多少」。視覺上的明確分類,強化了「剩不多」的感覺,也加速了選擇決策。
至於像靴子這種需要試穿的鞋款,則是被獨立放到一區,空間更寬敞,也便於蹲下來試穿。這樣的動線設計,不僅減少混亂,也讓每一件商品更有機會被細看。
貼心小設計:男友區的存在感
現場還設置了簡單的休息區,俗稱「男友/老公安置地」,提供一整排的沙發椅跟充電插座。雖然空間不大,但這樣的安排十分加分。
對於不是主購物者的陪逛者來說,能有個地方坐下來滑手機、休息一下,就比較不會催促另一半「逛好了沒」,間接讓主購物者能更安心地慢慢挑、慢慢買。
價格真的重要嗎?
雖然這次特賣會的價格沒便宜到讓人驚呼,但「折扣」、「氛圍」、「限量」這三個要素混在一起後,卻讓現場人潮絡繹不絕,結帳區也始終有排隊人潮。也許這些人不是單純為了「便宜」,而是為了一種「我買到值得的」滿足感。
所以回到原本的問題——如果價錢不低怎麼辦?
也許,對品牌來說,答案是:只要讓顧客「感覺划算」,比什麼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