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東區一間人氣甜點店,老闆正為年底的新菜單苦惱。不是因為缺乏創意,而是因為報價表上的可可原料價格居高不下。
進口商告訴他,歐盟新的反毀林法規 EUDR(EU Deforestation Regulation) 將在 2025 年底正式上路,整條供應鏈都在重新計算成本。
「如果我換成比較便宜的可可粉,客人吃得出來嗎?」老闆小聲問。
這並不只是一間甜點店的困境,對台灣而言,EUDR 的上路意味著可可原料成本全面墊高,低價來源逐步被排除,同時也帶來新的挑戰與機會:如何在「價格上漲」與「供應鏈透明」的背景下,重新定位台灣的巧克力與可可相關產業。
規則來襲:EUDR 為何不只是歐洲的事
EUDR 的核心要求很簡單:凡進入歐盟市場的產品,都必須證明其來源並非來自毀林或非法砍伐的土地。涵蓋的七大高風險原料包括可可、咖啡、大豆、棕櫚油、木材、橡膠與牛肉。

歐盟森林砍伐條例包含產品
主要規定有三點:
- 土地來源可溯源:必須提供 GPS 座標,確認農地不是毀林開墾而來。
- 供應鏈資料透明:進口商必須完整申報並保存至少五年的供應鏈資訊。
- 驗證責任:業者必須進行「盡職調查」(Due Diligence),違反者將面臨高額罰款。
法規雖然有過渡期,但大型業者預期在 2025 年 12 月 30 日 正式全面實施。
許多台灣業者可能以為「我又不出口歐盟,應該沒差吧?」其實這是一大誤解。由於供應鏈全球化,如果歐洲品牌要求供應商合規,亞洲的進口商與加工商也勢必跟進,何況歐洲更是巧克力的主要加工國? 更重要的是,美國、英國、日本也正在考慮類似規範。
換句話說,這不是歐洲的遊戲規則,而是可能成為國際新標準。
隱形成本:供應鏈誰來買單?
EUDR 帶來的挑戰不僅是法規本身,而是「誰要承擔合規成本」。
這些成本主要來自三個面向:
- 衛星圖資與 GPS 建置:農地必須具備座標資訊,對小農而言難以負擔,最終往往轉嫁給合作社或中間商。
- 數據管理與系統建置:進口商需建立資料庫、追蹤平台,甚至聘用專責人員。對中小規模業者而言是一筆沉重投資。
- 第三方驗證與稽核:歐盟要求專業機構背書,認證費用最終會反映在報價上。
過去中間商的價值在於「壓低成本」,如今卻成了被迫吸收合規成本的第一線。當歐洲買家只接受「合規可可」,中間商若要維持競爭力,勢必要把成本再度轉嫁。最終壓力不可避免地落在品牌與消費者身上。
產地斷層:小農的無力與大企的加速
對台灣採購來說,最大的變數仍在產地端。

東協國家地理對照圖
印尼與歐盟在森林定義與地圖比對上存在爭議,談判一度放緩。馬來西亞則一邊推動 MSPO 認證,一邊爭取被列為「低風險國」,但截至 2025 年中仍維持「標準風險」評等。泰國則因較透明的數據基礎而獲得相對樂觀的評價。
整體來看,延後一年的適用時程並未解決根本問題:
- 大型企業持續加碼數據與追溯系統;
- 小農與中小企業則因資金與技術門檻被迫依附;
- 供應鏈呈現出加速的「M 型化」趨勢。
對台灣採購者的直接影響,是合規來源的選擇縮減、議價能力下降。至於缺乏追溯的「便宜原料」,將在歐洲市場逐步被排除,但在其他市場可能轉向監管較寬鬆的地區。
透明不是口號:技術的硬門檻
要符合 EUDR 的要求,「透明」不再只是行銷話術,而是數據工程:
- 衛星定位與 GIS,用來證明農地合法性。
- 區塊鏈與追蹤平台,確保資料不可竄改。
- ESG 數據管理,讓品牌能向消費者展示可可豆的來源與農民身份。

Geolocation for EUDR
跨國品牌如雀巢、瑪氏有能力自建平台,但對台灣中小型進口商與品牌而言,這是一筆沉重負擔。若能建立「中央化溯源平台」讓業者共享數據基礎設施,將能顯著降低單位成本。否則,僅有大規模或高毛利品牌能參與,其他業者只能依附國際供應鏈,失去自主性。
錢包投票:消費者願意買單嗎?
根據 Eulerpool 與 RTTNews 數據,2025 年 7 月台灣食品價格年增率約 2.9%。這顯示消費者對價格波動仍然敏感。
按照市場結構的分層理解:
- 底層(約 40–50%):對價格極為敏感,可能在小幅漲價時轉向替代品。
- 中層(約 30%):能容忍 2–3% 的漲幅,消費多集中在節慶。
- 頂層(約 10–20%):願意為品質與產地故事支付溢價,但難以支撐整體市場。
EUDR 帶來的溯源與檢驗成本,意味著「中間市場」將不再是安全區,而可能成為需要快速轉型的修羅場。
台灣的抉擇:便宜、永續,還是故事?
台灣可可豆進口來源以東南亞及部分南美國家為主,市場高度依賴進口。EUDR 將帶來幾個明顯變化:
- 價格全面墊高:合規成本會逐步轉嫁,平價選項將減少。
- 市場分化:低價品牌依附大型供應鏈,成本穩定但缺乏特色;高端品牌則以溯源與永續支撐更高售價。
- 品牌定位壓力:台灣品牌勢必在「便宜」與「永續」之間取捨,中價位的生存空間將縮小。
台灣近年積極發展在地可可,但能否支撐供應鏈仍有限:
- 優勢:規模小、易於全數溯源,自帶產地故事,毀林爭議低。
- 限制:產量極低、成本遠高於進口,只能定位精品或高端。
因此,在地可可並非解決進口依賴的方案,而更像是品牌差異化的「行銷籌碼」。
戰略籌碼:台灣在地可可的角色
當全球市場被迫接受更高成本時,台灣反而擺脫了「低價貨淹沒」的劣勢。因為不論進口自非洲或南美,價格都會同步上漲。
- 短期:確保供應鏈合規,避免採購「黑名單豆」;重新檢視合約,將合規成本納入報價。
- 中期:分散來源,降低依賴;優先與具合規能力的大型供應商合作。
- 長期:支持在地可可,導入技術平台,甚至形成產業聯盟。
換言之,當全球巧克力價格都變貴時,台灣未必是輸家。若能結合透明化與在地特色,反而可能在區域市場上建立新的優勢。

台灣莊園巧克力地圖
洗牌時刻:被動承受,還是主動轉型?
EUDR 的核心並不是讓巧克力變貴,而是推動更透明、更永續的供應鏈。對消費者而言,這或許是好事;但對產業來說,卻是一場硬碰硬的挑戰。
台灣沒有選擇逃避,因為規則不是我們訂的,卻必須跟著調整。真正的問題在於:我們要被動接受這場洗牌,還是主動利用規則變動,找到新的市場優勢?
未來幾年,答案將決定台灣的巧克力產業,究竟只是「甜點店裡的一筆成本難題」,還是能成為「帶著責任與故事走向世界的競爭者」。
相關文獻:
- EUDR 的基本規定和主題的高風險原料種類
- EUDR於2025年底正式實施的時間點
- 供應鏈透明與來源可溯源的具體要求
- 合規成本可能帶來的產業鏈影響與供應鏈重組現象
- 國際上其他地區(如美國、英國、日本)類似規範的趨勢建議綜合國際報導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