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在浙江永嘉老家,我才六歲,睡在母親暖和的手臂彎裡。天亮了,聽到瓦背上嘩嘩的雨聲,我就放了心。因為下雨天長工不下田,母親不用老早起來做飯,可以在熱被窩裡多躺會兒。我捨不得再睡,也不讓母親睡,吵著要她講故事。母親閉著眼睛,給我講雨天的故事。在熹微的晨光中,我望著母親的臉,她的額角方方正正,眉毛細細長長,眼睛瞇成一條線。我的啟蒙老師說菩薩慈眉善目,母親的長相一定就跟菩薩一樣。
──節自琦君〈下雨天,真好〉
〈下雨天,真好〉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以自己兒時在浙江永嘉老家的生活經驗為題,寫下童年下雨天中,點點滴滴的美好回憶。出生於大家庭,琦君的童年時光豐富多彩,而正是這些圍繞於他身邊的人事物,尤其是母親仁厚待人接物的性格,養成琦君通達人情的人格特質與溫柔看待世事的眼光。
在琦君的文章,有很多內容如這篇是對過往美好童年的緬懷與對家鄉親友的思念,充滿懷舊溫情,真摯動人。常能讓讀者餘韻無窮,彷彿一起經歷了一場美好的時光之旅。
但如果細究琦君的生平故事,我們可以發現,他的生命中,當然不是只有這些美好的事,所謂的大家庭裡,也充滿許多戲劇性的故事。琦君的生父生母,其實在他很小的時候就過世,連他的哥哥也早夭,在琦君散文中,所稱呼的父母,指的其實是他實際上的大伯父與大伯母。
琦君的父親(皆指大伯父),除了元配,亦納有妻妾,在大家熟知的高中課文〈髻〉一文中,琦君便不避諱地提到母親與姨娘之間的故事與糾葛,但在那份糾葛中,隨著時光的流逝,也有更多親情的羈絆。
在父親逝世後,母親與姨娘成為患難相依的伴侶,姨娘甚至隨著琦君在臺灣共同生活過一段時間。
這些內容都是琦君真實的生活,在當下有美好、有苦痛,事後的追憶,有快樂也有傷感,而透過剪裁與選擇敘述角度,琦君以一種溫厚的方式,敘述這些故事,一如他在自己的生活中,學習母親,以仁厚待人。
有人曾經問琦君:「為什麼你總寫那些美好的東西?」
琦君回答:「人生已經太悲苦,為什麼還要把那些悲苦的東西,寫出來讓大家一起悲苦?」
這是琦君在生活與寫作的選擇與個人風格,每次閱讀他的文章與故事,
我總能在其中找到一些力量,願他的故事與文章也能同樣療癒看到這篇文章的你。
感謝每個路過的你!如果你覺得我的分享有幫助,歡迎留言讓我知道!
如果有想了解的主題,也歡迎在下方留言!有機會我也會持續整理相關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