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年終是變數,月薪是地基、投資是增壓器。
- 懶人步驟:五個桶子分流 → 自動扣款 → 核心ETF 70–90% → 年終當變速箱。
- 成果感:長期下來,20 年靠投資可多出 300 萬+。
只靠薪水,很難變富;用「薪水 × 儲蓄率 × 投資報酬」三個旋鈕一起轉,資產才會長得快。
年終是變數,別拿來規劃固定支出
拿到年終,很容易以為那也是自己的常態收入。年終是變數(增加生錢資產的基數),月薪才是常數。用月薪規劃固定支出,用年終當加速器。資產會不會長,關鍵是你有沒有同時啟動薪水、儲蓄率、投資三件事。
我用最白話、最可操作的方式,帶你把這三顆旋鈕轉到正確位置。沒有艱澀理論,只有打開就能用的流程。這是一篇台灣薪資結構下的家庭理財懶人包,用定期定額ETF與儲蓄率SOP帶你上手。
薪資調查快照|113年(2024)官方數據
- 受僱員工:經常性薪資平均 46,450 元;總薪資平均 60,984 元;經常性薪資中位數約 37,274 元。
- 新鮮人(初任人員):平均 37,000 元;大學中位數約 33,000 元。
- 家庭面:每戶可支配所得平均 116.5 萬、中位數 98.5 萬;平均每戶儲蓄約 27.6 萬。
註:以上為 113 年(2024)行政院主計總處與勞動部公布數據,作為規劃現金流的方向尺。
一、先對齊三顆旋鈕:地基、管子、增壓器
- 薪資=地基:房子要穩,地基要夠大。月薪就是你的地基。
- 儲蓄率=水管:管子太細,再多水也慢慢滴。調粗一點,水流才會明顯。
- 投資=增壓器:沒有增壓器,水就是慢;有了增壓器,水會自己衝。
口訣:地基靠月薪,速度靠儲蓄率,距離靠投資報酬。
二、台灣薪資:用中位數思維規劃
- 平均常被少數高薪拉高,不要看到別人高薪,就對自己失去信心,多數人更接近中位數;規劃現金流時,請用保守數字。
- 職位是金字塔:一個單位主管通常就一位。升官不是人人有位,不要把致富壓在搶椅子上。
- 因此:職稱當地基,資產成長交給投資,理財投資就是拉開你跟其他人資產的加速器。
三、為什麼只靠薪水不夠:同薪不同命的差距
假設月薪 45,000,每月能投入 9,000:

同樣的薪水與努力,投與不投,20 年差出 300 萬+。這就是複利增壓的力量。
✎ 把你的計畫寫上去:每月固定投入__元|保守年化__%(先用 4–6%)|投資__年。這三格決定你最後能滾到多少。(名目與實質都看)
四、SOP|家庭理財自動化:把管線接好,讓投資自動在跑
1) 五桶分流(先寫死比例)
生活 45%|投資 30–40%|風險 10%|年度 3–5%|自由支出 5–7%。 總和落在 95–105% 皆可,依家庭調整。 有高利負債(≥18%)一定要先處理 → 先把「投資」改成加速清債。
2) 全自動化(少靠意志,多靠系統)
- 薪資日+1 天自動分流到五個子帳户。
- 固定帳單自動扣繳;投資改每月定期定額,同一天扣款。
- 目標:先達 ≥80%,三個月內拉到 ≥90%。
3) 定期定額 ETF 的最小可行配置
- 核心 70–90%:大盤或全球型 ETF(長期持有)。
- 衛星 10–30%:你願意研究與承擔波動的主題/個股。
- 規則:月月扣,一年再平衡一次;跌超 25% 不清倉,只再平衡;規則化勝過情緒,不拿年終梭哈。
4) 年終定位(變速箱)
- 緊急金未滿 6 個月支出 → 先補滿。
- 有高利負債 → 先清償。
- 其餘範例:投資 40%|緊急金/清債 40%|自由支出 20%(提前排程轉帳)。
接著不談職稱或年終,改把重心放在避雷與加速:下面這份清單照做就會動。
五、盲點防呆清單
- 必要報酬率:你要到哪裡,就需要多快。例:資產 1,100 萬→十年 3,000 萬,每年再投入 30 萬,粗估必要年化≈8.8%;不再投入,≈10.6%。
- 通膨會偷走購買力:名目 6% − 通膨 2% ≈ 實質 4%。試算同時列「名目與實質」。
- 序列風險:先跌後漲很折磨。準備6–12 個月緊急預備金+月扣+年度再平衡,不被迫賣。
- 工作與市場同向:金融/科技等遇景氣差,工作風險↑+資產下跌。緊急預備金拉到 9–12 個月,衛星縮小。
- 台灣權重太高:核心納入 20–40% 海外(VOO、VT、QQQ 等),分散單一經濟體與匯率循環。台股資本利得免稅、股利課稅;海外資產注意預扣稅,用稅後總報酬評估。
- 配息不是全部:看稅後總報酬;能不賣就不賣,少周轉、少稅損;配息拿到也再投入(加速資產增長)。
- 投資費用是慢性流血:盯總費率 <0.2%;8% vs 7% 年化,20 年終值可差約 17%。
- 資金的流動性階梯:0–12 月現金/貨幣或短債;1–3 年短中債;3 年以上股權。有計畫再進場,不讓短錢做長事。
流動性階梯(小表)

- 保險是防破產:以定期壽險+醫療/失能為主,砍掉功能重疊的理財型保單,把保費省下投資。
- 行為護欄寫死:不盯日線;單一標的不超 10%;跌 25% 不清倉,只再平衡;一年兩次檢查。
- 帳戶分散:存款分散在保險上限內;投資帳戶至少兩家券商;保留本幣與外幣雙通道。
- 斜槓的合格/退出線:合格=連續 12 個月每月淨入 ≥1 萬且不影響本業;退出=連 3 月淨入 <5,000 且週工時 ≥20。
- 家庭治理:資產清單、受益人、重要保單、緊急聯絡人一次寫清;有孩子者加監護與授權。
- KPI 儀表板(定期檢視):每月看四格——儲蓄率、今年已投入、配置偏離、緊急預備金月數;每年比兩件——必要報酬率 vs 實際、費用率。
六、90 天行動表(照做就會動)
0–30 天
- 開五子帳並設定薪資日+1 自動分流。
- 砍 3 個固定費各 10%(電信/保險/訂閱)。
- 啟動每月 ETF 定期定額。
31–60 天
- 做一個「省錢或增收」小專案並寫成數字成果。
- 檢視保單缺口,補足風險保護。
- 把三個容易超支的分類設上限與提醒。
61–90 天
- 儲蓄率較上月再 +1 個百分點。
- 年終分配表寫好並排程自動轉帳。
- 年度資產配置檢視與再平衡。
七、常見迷思,一句話拆
- 等我薪水變高再投資 → 時間才是最大成本,最好的時機就是現在,先小額開始。
- 高配息就一定比較賺 → 看總報酬,不是配息率的數字遊戲。
- 一次梭哈比較快 → 也比較容易受傷;規則化比勇氣可靠。
八、FAQ|搜尋友善問答
Q1:年終要怎麼分配?
A:先補滿6 個月緊急金→清高利負債→其餘投資 40%|緊急金/清債 40%|自由支出 20%,全部預先排程。
Q2:沒本金怎麼開始投資?
A:從月 1,000–3,000 定期定額開始,連續 12 個月不間斷比金額更重要。
Q3:先還債還是先投資?
A:用利率比:若負債利率 ≥ 你保守預期報酬(如 6–8%),先清債;否則採「小額投資+加速清債」雙軌。
Q4:定期定額 ETF 多久看到效果?
A:以5–10 年為週期看成果;中間會有波動,年度再平衡即可。
Q5:40 歲以後的配置?
A:核心 80–90%(大盤/全球型 ETF),衛星縮小;緊急預備金 6–12 個月,現金停泊位=活存/貨幣或短債 ETF。
九、結尾|讓時間站到你這邊
把三顆旋鈕一起調大——地基=月薪|水管=儲蓄率|增壓器=投資報酬——你就會比只靠薪水的人快很多。
不要和別人的年終比較,比的是分位、現金流與規則。今天設定好自動化,明天你就已經領先。
✨ 歡迎來找我玩
📘 金の美好生活 (FB粉絲團)📷 @kimsgoodlife (IG)💬@kimsgoodlife (Threads)
不想看長文?來 IG 看可愛圖文,或到 Threads 聽我日常碎碎念,
每天輕鬆學一點理財投資,一起讓人生越來越好!💛
📖 延伸閱讀:
不只賺薪水,學會這招,讓你的100萬資產翻10倍,提早退休不是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