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正在找被動收入嗎?答案可能一直在你身上
在追尋被動收入的路上,我們常常把目光放在外面:誰在股市獲利?誰靠資產自由?誰用一套方法不再工作?
但也許,真正的答案並不在外面,而是藏在我們早已擁有的能力與經驗裡。前言
在尋找被動收入的路上,我曾經和很多人一樣,不斷往外看:
聽人分享定存十年的利息、有人靠期貨權利金大賺、有人投資龐大資金買資產收租。這些方法或許都有效,但每次我嘗試代入時,心裡總覺得有種疏離感——這不是我想要的,也不是我適合的。
直到今天,我才突然領悟:
真正的答案,可能一直在自己身上。
從興趣到天賦的線索
回顧我的成長經歷,其實早就留下了許多線索
- 國中時,因為堂哥教我電腦,我開始著迷於探索各種功能,即使沒有網路,也能玩得津津有味。
- 高中時,家裡有了相機,我喜歡捕捉生活片段,幫家人、同學留下記錄。
- 大學時,我開始用電腦做卡片、剪影片,送給朋友或家人作為禮物。
這些看似零散的經歷,卻在無形中奠定了基礎。也因為這些積累,當我再次接觸影像、剪輯或創作時,不會感到害怕與排斥,反而能快速上手,甚至享受過程。
真正的被動收入,來自於天賦與經驗的整合
我才意識到,被動收入並不是「找到別人的模式」,而是「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式」。
當然,往外看也不是壞事。
正因為我嘗試過各種不同的方法——定存、股市、資產投資——我才更清楚知道什麼適合自己、什麼並不合拍。
這些外在的探索,就像一面鏡子,幫助我一步步更了解自己。
而最終的答案,往往就在我們身上。它的起點,可能來自於:
- 我會什麼?
- 我喜歡什麼?
- 我對什麼有興趣?
- 我曾經有過哪些經驗,而且不排斥再做一次?
這些元素,都是構成系統化收入的可能素材。當它們被整理、行動、修正,最後就能成為一套屬於你的被動收入模式。
實際行動小練習:從記錄開始
如果你也在尋找方向,不妨試試這個簡單的步驟:
- 寫下三個清單
- 我會的事(技能或專長)
- 我喜歡的事(做了會覺得開心、不覺得累的)
- 我曾經有過的經驗(不排斥、甚至樂於再做一次的)
- 各挑一項,看看它們能不能組合,成為一個小小的嘗試。
- 立刻行動一次:不用完美,也不用很大,可能只是拍一支短片、寫一篇心得,或幫朋友做一個作品。
- 檢視與調整:完成後問自己:「我喜歡這個過程嗎?」「有沒有可能再優化?」
如果不適合,就換個方式。一次次修正,會讓你的方向越來越清晰。
結語
被動收入不只是關於金錢,更是一場「認識自己」的過程。
往外看,去嘗試、去理解別人的模式,會讓你更快知道什麼適合、什麼不適合;
往內看,檢視並善用自己的能力、興趣與經驗,則能讓你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式。
無論你現在走在哪一步,這兩條路都是必要的歷程,因為它們最終會在某個交會點上,引導你更靠近自己。
真正的自由,不是模仿別人的道路,而是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