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與市民菁英選手培練時,和他們站在同一個田徑場上,我打從心裡認為,我不輸他們。但在跑課表開始和前方集團漸行漸遠時,內心不禁思考:「我到底,還離他們有多遠?」

這種落差,不只是落隊而已,而是你明明感覺自己有在進步,卻總是被現實再打臉一次。
我知道我正在變強,但是他們總會領先在前,跑完還會跟我說:「謝了,沒有你今天的陪練我應該跑不完。」實際上我執行的,其實是他們課表的減量版本而已。
逐漸的我開始明白,這條鴻溝並不是一場比賽、一個訓練週期就能追上的。不只是速度上、耐力上的差距,而是「時間」難以跨越。
我的跑齡還太短了,根本比不上他們的年資。

但就算如此,我們的目標都一樣:拚盡全力,爭取最好的成績。因此,我們之間不需要太多的語言,練習本身就是最真實的交流。每一次的訓練,都必須竭盡全力的達成要求,甚至有時候會自己加碼。
某一次課表是95秒30圈田徑場配速跑,由我領跑一位市民菁英跑者跟在我後面。總教練表示最後可以稍微加速一下,因此最後10圈就拉到90秒。
結束的時候,跟跑的表示:「齁,差點被你玩死……」
雖然只是一兩次,但這時候就會覺得:「我好像,又更強了點?」
對我來說,跑一場馬拉松,經歷16到20周的準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甚至可以說,無論是否在被賽週期內,練習就是為了那一天拼命。

我也認為,一位沒接觸過跑步的新人,他報名了全馬,只要好好認真練習就能在關門時限內無傷完賽,因為我就是這樣過來的,甚至還在3小時30分內完成,因此我也從來沒想過「被關門」這個選項。
但我發現,會這樣想的人並不是多數。
臺北馬拉松配速員任務結束後,我們還有一件事情要做 – 迎接全馬五小時30分的關門列車進終點。那時我看到許多跑者拚死拚活的要在被關門之前奔向終點,甚至有經過終點就癱軟倒地,被輪椅載走。
這時候不禁覺得疑惑:到底有多少人,是在真正準備好後才站上42.195公里的賽道上?
那些靠意志力跑走到終點,甚至癱軟倒地的跑者,他們的目標和我一樣嗎?
還是,我們只是剛好都身為「跑者」,跑在同一條賽道上,實際上我們是跑不一樣的路?

寫到這裡發現,我無法體會他們的選擇。
因此我在Threads上面發文詢問了跑友們,兩個題目:
1.你覺得一位從來沒接觸過跑步的新人他報名了全馬(無論是自願還是被推坑),那麼他只要認真的好好練習就能在關門時限內無傷完賽嗎?
2.有些跑友其實跑步也很多年了(甚至比我還久),但總是在關門邊緣徘徊,他們對於比賽的態度是什麼?
回覆如潮水般湧來,答案也讓我有點意想不到。
第一題的部分,大家都認為「可以完賽」,但前提是需要具備某些條件,比如說:有運動底子,要有充足的訓練時間、要有執行力完成課表、需要意志力和責任感等等。
第二題的部分更讓我沉思。許多跑者不追求個人最佳,更不在乎名次,他們來參加比賽,是為了享受樂趣:拍照、吃補給、沿途聊天和社交,比賽完賽即可。對他們而言,「參與感」比成績重要。「只要還在跑、還能跑,就很棒了。」

這些回覆,讓我重新審思「為什麼而跑」。
每個人選擇跑步的理由都不同。有人為了挑戰極限,有人志在參與,有人為了自我實現,有人為了自我救贖。
我們都穿著跑鞋,別著同樣場次的號碼布,但就如同每個人腳下的路徑,不可能完全重合。
於是,在同一場比賽裡,其實隱藏著數場不同的比賽。
而我在此時此刻感受到的「鴻溝」,不是技術與能力上的不同,而是我們對於「跑步的意義」上,彼此遙遠 – 在這條跑道上,我們互為他者。
然而,「互為他者」,不是鴻溝,而是一種存在的事實。
我們在跑步中看見彼此的不同,也因這些不同,更深刻的體會到跑步之所以迷人:因為它讓無論是追求成績的我,還是享受參與的跑者,都能以各自的方式證明 - 「跑著,活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