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全球化退潮」已經不只是口號,而是正在發生的現實。美國推動製造業回流,中國強調內循環,歐洲加強保護本土產業,供應鏈因此被迫重組。這不只是經濟議題,是一場由地緣政治主導的權力。
全球化為什麼退燒?
全球化的黃金時代,建立在「效率」與「低成本」之上。資金與工廠追逐最便宜的勞動力,技術與商品自由流動。但自 2008 金融危機之後,效率神話開始動搖,各國逐漸意識到:
- 當某個關鍵零件 80% 依賴單一國家時,一旦遇到戰爭或封鎖,產業鏈就會陷入癱瘓。
- 當 AI、半導體、能源等領域掌握在他國手中,國家安全其實是極度脆弱的。
疫情與俄烏戰爭更像是最後一擊。結果就是:效率輸給了安全感。
川普的新孤立主義
川普的邏輯很直接:
「既然美國付出最多,卻沒有得到最大利益,為什麼不乾脆自己玩?」
這種新孤立主義,並不是完全關起門來,而是逼迫其他國家先選邊站。
過去的全球化像是一場自由入場的市場交易,而川普將其改造成「俱樂部制」:
- 加盟者要繳會費(貿易條件、軍費分擔)。
- 不加入的人,就得承受高關稅、技術封鎖與金融制裁。
這是一種「以退為進」的戰略。美國看似收縮,實際上卻在重新分配秩序。
台灣的戰略空間
在這樣的局勢下,台灣的挑戰更加複雜。
一方面,美中對抗讓台灣成為國際焦點;另一方面,過早押注單一陣營,可能會失去與其他國家議價的空間,而若過度觀望,則有可能在重大決策中被邊緣化。
因此,最務實的做法就是強化自身的不可替代性。半導體確實是當前核心,但長遠來看,台灣需要在綠能、醫療科技、資安、數位基礎建設等領域建立實力。當台灣能在多個面向都具備「必須合作」的地位時,戰略安全感才會真正提升。
世界正在重新洗牌
我們見證的,不只是單純的經貿摩擦,而是全球秩序的再設計。
效率經濟逐漸讓位於安全經濟,跨國合作轉向區塊結盟。
對個人來說,這提醒我們:
- 不要只追求效率,也要留後手。
- 不要過度依賴單一資源,要有替代方案。
就像投資組合需要分散風險一樣,國家也在進行「去風險化」。代價是整個世界重新洗牌,而我們正站在這個轉折點的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