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是可逆的嗎?

2024/03/16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昨日台積電總裁魏哲家出席玉山科技論壇時表示,出口管制、對其他國家產品的禁令摧毀了全球化帶來的生產力和效率,或者至少降低了自由市場帶來的好處。日前(12/6)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在出席美國亞利桑那州新廠首部機台進廠典禮時亦表示,全球化幾乎已死,自由貿易幾乎已死。


  全球化是否已死?必須探究全球化背後的本質,當全球化的基礎條件皆付之闕如時,才可斷言全球化已死。那麼,何謂全球化的條件?全球化是否可逆?又全球化有何優劣?法國哲學家呂格爾(Paul Ricoeur)認為,全球化的可能性條件為科學精神、非自然的存在、理性的政治及經濟。


  首先,全球化並非僅是表面上科學技術的進步,更重要的是科學技術背後的「科學精神」,即科學的抽象性和純理性。正是以理性的科學精神為基礎,使得現代文明的表現形式,如:經濟、政治、法律、科學等得以普遍化。


  其次,透過使用工具,人類發展成為一種通過工具與自然建立關係的存在,工具的進步與累積,是跨國界與跨文化的傳播,如:智慧型手機、網路資訊、流行時尚。


  最後,在科學精神的抽象性和純理性及工具進步與累積下,產生了理性的政治及經濟,如:合理的政策、符合效益、性價比(高CP值)的消費。使全球化下世界的生活方式得以可能,如:速食文化、快時尚文化、減塑文化、社交平台、影音串流平台,人際形成相互依賴的網絡。


  全球化是否可逆?產業、貿易是否可自給自足而不依賴他國?可否放棄科學技術重回傳統工藝?及拋棄所有全球化下生活方式?以烏俄戰爭下麥當勞撤出俄國為例,最後不過是換了店名重新開幕,並依然保有速食文化。故全球化是不可逆的,不只反映在產業、貿易的互通有無,即廣大群眾獲得基本福利的不可逆,如:技術、工具、經驗的交流。更重要的是尊嚴與價值的不可逆,如:消費文化、識字人口提高、重視個人價值。


  然而,全球化也並非僅有好處,其壞處在於地方如何保有文化自主性、避免經濟剝削,及低級文明的影響,如:博弈文化、政治陰謀論、環境污染。全球化代表的是現代化、文明化、統一化,相對應的是在地化、傳統化、獨特化。若僅有全球化,那麼文化將成為死的文化,而不再有創造性。


  在多元文化、經濟自由化的時代,如何持續保有創造性,避免文化死亡?全球化與在地化兩者為辯證關係,即文化既有特殊個性與又有普遍理性、既有在地化又有全球化、既有傳統又有現代、既有價值理性又有工具理性。故文化創造性的核心在於,一方面接受科學精神的抽象性和純理性及工具的進步與累積,另一方面扎根於傳統,即忠實於自身歷史的起源,並透過藝術、文學、哲學等創造有生命力的文化;在既承受全球化又展現在地化,保有一種似曾相似又與眾不同的獨特價值。


  綜上,全球化的核心即文化的核心。全球化、自由貿易並不會因為美國的保護主義、貿易壁壘就中止、甚至逆轉。全球化使得經濟從美國中心轉向多元中心,從統一的世界貿易組織(WTO)走向區域間多元的自由貿易協定。故重點並非一味的追求全球化,而是在全球化與在地化間取得的平衡,如同台積電既得利於全球化(代工),亦得利於在地化(人才)。唯有文化持續進步與創造,才有避免全球化死亡的可能。

2022/11/18

3會員
520內容數
哲學博士生/建築系畢/證照:高考公務員、工地主任、古蹟工地負責人/前地方文資薦任公務員(建築工程職系)/研究領域:建築哲學、文化資產哲學。由「哲學性」、「反思性」角度,評論文學、建築、哲學、時事、影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音樂藝術、文化資產、公職生活。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