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麼我們總是說「以後再去」
每次在社群上看到別人的旅行照片,我們心裡都會冒出一句話:
「等有空的時候,我也想去。」
「等錢存夠了,再計畫一次完美的旅行。」但是,人生的「以後」常常一轉眼,就變成了「錯過」。
我們忙著工作、忙著養家、忙著存錢,忙到忘了去問自己一句話:
「我想去的地方,會不會等不到我?」
旅行,從來不是等條件都完美了才開始,而是因為我們出發了,人生才變得完美。
🌿 說走就走,為了留下不後悔的回憶
我還記得幾年前和朋友聊天,他說等退休後要去北海道看雪。
但去年,他突然因為健康問題,長途飛行變得不可能。 他輕描淡寫地說:「算了吧,以後再說。」 那一刻,我忽然意識到,「以後」這兩個字,其實是人生最大的謊言。
如果你現在心裡有一個想去的地方,那就先把行程訂下來吧。
因為等到有一天,時間、健康、金錢、家人… 任何一個環節出現變數,我們會發現,原來不是我們不想去,而是不能再去。
🗺️ 我的「說走就走」旅行哲學
這幾年,我學會了一個小小的原則:
不要等到「最好的時機」,而是用當下最好的狀態去旅行。
💡 我的做法:
- 設定年度旅行基金
每年預留一筆「旅行專用」的預算,不用等到資產自由才開始。 - 計畫小旅行,給自己喘息的空間
不一定要一次出國14天,週末的兩天一夜、甚至一個下午去海邊,都可以是旅行。 - 優先安排想去的前三個地方
我列了一張「人生旅行清單」,比如北海道、京都、花蓮、沖繩, 接下來10年,每年選一到兩個地點去深度體驗。
旅行的意義,不只是換個地方生活,而是提醒自己:
「原來人生不只是眼前的責任,還有心底的渴望。」
💭 不要等到錯過,才想起要出發
有時候,我們以為時間很多,以為還能再說「下次」。
但生活的真相是:
- 下次可能太忙
- 下次可能太貴
- 下次可能太晚
最殘酷的不是沒有錢旅行,而是等到有錢時,已經沒有時間和健康去走一趟。
所以,如果今天有人問你:「今年要不要出國?」
不要再回:「再看看。」 而是回答:「好,訂票!」
✍️ 給未來的自己
或許十年後,我會老一點,頭髮白一些,但我想對自己說:
「謝謝當時的你,願意去看一看這個世界。」
「謝謝當時的你,沒有讓‘以後’變成遺憾。」
因為旅行,不只是目的地的風景,
更是我們在時間裡留下的一個個勇敢的決定。
🌸 後記
我們總以為時間會等人,但其實不是。
想去的地方、想見的人、想做的夢—— 都別等到以後再說。
因為最好的時機,永遠是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