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硐·瑞三鑛業整煤廠
當你走進這座曾是台灣產煤心臟的整煤廠,你會發現——煤,不只是黑色的,它還藏著黃金歲月、產業榮光,還有成千上萬名礦工們的汗水與身影。

一樓展區|從地底湧出的歷史記憶
瑞三鑛業公司誕生於1934年,那是個台灣還在說「昭和」的時代,由傳奇鑛業鉅子李建興創辦。他不是開咖啡店的建興哥,而是能在地底下挖出600公里坑道的男人——如果煤礦界有「最強王者」排行榜,李老闆絕對名列前茅。當時的猴硐,是全台最強產煤區,一個月就能挖出兩萬多公噸煤。你沒聽錯,那是每天都在開派對的馬達聲與礦車嘰嘎聲,整個山城都靠煤火熱鬧了幾十年。
一樓除了有詳細的煤礦產業發展年表,更帶你進入炭空(thuann-khang),窺見那些戴著頭燈、背著電池、滿身煤灰卻依然帥氣的礦工們——這才是真正的硬漢風。

二樓展區|煤不是黑的,是會唱歌的!
二樓展區重現了當年的整煤流程——從煤礦運進廠的震動,到洗選機器的轟鳴,再到輸送帶上的節奏舞步。透過多媒體互動裝置,那些沉寂多年的機械聲再次響起,彷彿老靈魂重新啟動,輕聲說著:「嘿,你知道我曾經多厲害嗎?」
還有當年的設備、工具、文物,都靜靜地陳列在眼前。你看見的,不只是舊機具,而是一段台灣經濟奇蹟的起點——沒有煤,就沒有那個時代的台灣。
礦場日常|早安,凌晨四點!
礦工的生活,從天還沒亮就開始。4點安全檢查、6點領頭燈、7點進坑作業——沒有手機、沒有Wi-Fi,有的是責任和默契。下坑前還得經過「檢身室」,不是檢查身材,是確保沒帶打火機進坑,避免引發瓦斯爆炸。
下午兩三點,礦工們陸續出坑,歸還工作牌與設備,再去澡堂洗掉一身黑,準備迎接明天的挑戰。沒錯,這裡的礦工澡堂,可不是度假村,而是體現勞動尊嚴的終點站。
別忘了,那些閃著微光的工作牌,不只是一塊金屬片,更是每一位礦工「我今天平安回來了」的證明。
讓歷史,不只是靜止的紀念碑
今天我們穿梭於侯硐瑞三整煤廠,不是來看一堆老機器,而是來感受一段不應被遺忘的記憶。一座煤廠,承載的不只是產值,還有台灣工業化的縮影、數萬家庭的希望,以及那句最平凡卻最動人的呼喚:
「走啦,來做工!」
🖤 下次來侯硐,除了看貓,也別錯過這座曾經用煤火照亮台灣的工業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