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 AI 熱潮席捲的此刻,台灣傳動控制領導品牌 上銀科技(HIWIN) 與美國新創 Dexterity 的合作,無疑為產業投下了一顆震撼彈。這不只是一場單純的技術合作,而是一次「跨國、跨領域」的策略聯盟,將實體 AI(Physical AI)的願景真正推向落地量產。
🔑 為何是 Dexterity?為何是上銀?
Dexterity 是美國知名的 AI 機器人新創,專注於「倉儲與物流自動化」的解決方案。從揀貨、打包到搬運,他們的軟體與機器人平台能讓機械臂像人一樣靈巧,甚至能應對過去只能仰賴人工的複雜場景。
另一方面,上銀科技早已是全球傳動元件的重要供應商,滾珠螺桿、線性滑軌、工業機器人等產品遍佈全世界。近年來,上銀積極跨足人形與物流機器人領域,尋找新的成長動能。當 Dexterity 需要高性能、輕量化卻強韌的機械手臂時,上銀正好能提供最關鍵的解方。這場合作可以說是「軟體 AI 與硬體傳動」的完美交會。
🦾 Mech:專為倉儲而生的 AI 機器人
雙方的結晶就是 「Mech」 —— 一款移動型 AI 機器人平台。它的設計核心亮點包括:
- 8 軸自由度手臂:比傳統 6 軸手臂更靈活,能執行高難度的揀取任務。
- 輕量化卻高強度:上銀的工程設計讓機械臂超越美國 OSHA(職業安全與健康管理局)的單人搬運限制,既安全又高效。
- 移動靈活:Dexterity 的底盤設計,讓 Mech 能自由穿梭於倉庫走道,無需大幅改造現場環境。
- 雙臂協作:模擬人類作業模式,可以同時抓取、分類,甚至應對零售與電商高峰期的龐大需求。
換句話說,Mech 不只是「機械化的搬運工」,而是一個能適應多元任務的智慧型倉儲工作夥伴。
📈 從研發到量產:2025 的關鍵轉折
- 2025 年 3 月:Mech 平台首次正式發表。
- 2025 年底:計畫開始小批量量產,進入商用測試與導入。
- 2026 年起:預計逐步放量,成為上銀新營收引擎。
上銀董事長卓文恒公開表示,AI 機器人事業未來將佔公司營收的「兩位數比重」。換句話說,短短幾年內,AI 機器人將從一個「新事業部」躍升為影響整體財報的關鍵支柱。
在 2025 年 7 月,上銀單月營收已突破 20 億元,顯示出在傳動元件市場基礎穩健的情況下,AI 機器人正逐漸展現「第二曲線」的潛力。
🌍 台灣產業的戰略意義
這場合作對台灣有幾層深遠意義:
- AI + 製造實力結合:台灣向來擅長硬體製造,但在 AI 軟體落地上略顯不足。透過 Dexterity 的 AI 平台,台灣製造能真正搭上「智慧應用」的快車。
- 物流自動化需求龐大:隨著電商、零售與快遞需求持續增加,倉儲自動化成為必然趨勢。台灣若能在這一波浪潮中卡位,未來全球市場大有可為。
- 人形與工業機器人的橋樑:Mech 的雙臂設計與靈巧度,某種程度上接近人形機器人的應用場景。這也意味著台灣有機會在未來人形機器人產業鏈中,佔據關鍵位置。
🧩 結語:Mech 時代的啟動
回顧這次合作,我們看到的不只是「一款新機器人」,而是台灣產業升級的一個縮影。上銀與 Dexterity 的合作,讓我們想像到一個新的時代:
- 倉庫裡,機器人不再只是笨重的自動搬運車,而是靈活聰明的「AI 工人」。
- 工業製造不再只是硬體堆疊,而是智慧與軟硬整合的競技場。
- 台灣的製造業,不只是世界工廠的一角,而是能站上「AI + 機器人」舞台的主角。
2025 年,Mech 正式登場。
這不僅是上銀的新篇章,也可能是台灣 AI 機器人產業的關鍵轉捩點。
✍️ Mech Muse 編輯室觀點:
這場合作值得我們持續關注,因為它代表的不只是單一產品的成功,而是一種「產業結構的變化」。接下來三到五年,Mech 的量產進程與市場接受度,將決定台灣能否在 AI 機器人的世界地圖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