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音響擺位與調整,我一貫認為不要使用數位EQ調整。要用物理方式盡可能呈現器材特性。
以下是最新測試數據。只有使用玻璃棉配合優化擺位。我請AI協助分析。
1. 頻率響應(FR)

中頻(200 Hz–2 kHz)控制得非常好,±3 dB 範圍內,聽感會穩定、自然。50–60 Hz 出現明顯 dip(低谷),典型房間模態;150–200 Hz 也有些波動。高頻 >10 kHz 緩降,屬於耐聽型,不會刺耳。
2. 群延遲(GD)

除了 50–60 Hz dip 對應的群延遲峰值外,其餘頻段維持在接近 0,極為穩定。代表時間一致性良好,樂器暫態與人聲定位精準。
3. 殘響與清晰度(RT60 / Clarity)

RT60 = 0.30–0.35 s(均勻),屬於小型錄音室/監聽室理想值。
C80 = 18 dB,D50 = 94%,表示直達聲比例極高,樂器與人聲分離度出色。Ts = 0.014 s,音像靠前、清楚。
4. 失真(THD)

全頻 THD ≈ 0.2–0.3%(低於 1% 標準)。二次、三次諧波均在 0.1–0.3% 範圍,其他諧波極低。低頻失真稍高但仍在合理範圍。
5. ETC / Step Response

直達聲明確,反射衰減快速,表示房間處理成功。代表定位精準、音場乾淨。
6. 瀑布圖(Waterfall)

1 kHz 以上 100–150 ms 內乾淨落地;200–800 Hz 緩降平順;~55–60 Hz 與 ~80 Hz 峰脊延伸最久(>250–300 ms 以上)。低頻兩段模態是瓶頸,其餘頻段屬高階水準。
高階綜合結論
FR 中頻與高頻均衡,聲音自然無刺。GD 與 RT60 優秀音場乾淨、定位銳利。清晰度數據(C80, D50)達專業錄音室標準。
50–60 Hz 的 dip 與模態峰值,讓最低音延伸略失真實感。
150–200 Hz 有些 dips,可能使人聲與大提琴中低頻厚度略不足。
整體偏「乾淨監聽」取向,播放交響樂或教堂錄音時,少了「自然廳感」。
目前最佳狀態大概就這樣。等待新的低頻陷阱測試能否再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