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彩觀鳥:有個地板給我睡就好的長尾夜鷹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名稱:長尾夜鷹 Large-tailed Nightjar

別名:/

常見度:少見

保育狀態:無危

首次發現地點:Perlis

出沒生境:林地邊緣的地上

首次發現日期:2024 01 16

叫聲:停泊車輛後鎖車的“drot drot”聲

體型:25-28 cm

特徵:

長尾夜鷹是一種長得體態奇特的鳥類,外表的羽色看起來像鱗片,有給人像蟒蛇的錯覺,長尾夜鶯尾巴相對闊,牠的英文名Large-tailed Nightjar似乎更加貼合這個特徵,另外耳朵附近帶咖啡色,喉嚨下帶一條黑頸圈也是牠們的特徵。

raw-image
raw-image


長尾夜鷹和其他夜鶯雀鳥一樣,在午間多數休息,在晚上才活躍起來。白天休息的時候,牠們的眼睛都會眯成一綫,半夢半醒地呆在一角,而且牠們的休息地真的很隨意,好像知道自己有枯葉的保護色就覺得無敵一樣,所以選擇睡覺的地方只要隨便就可以。

這一次看見的長尾夜鷹是睡在路旁的枯葉堆,位置隨便得讓人感到有機會不小心踩到牠,只是神奇的是,如果我從前方看到牠的話,當我走到後方我卻看不到牠,原來牠的隱身術也是很了得,怪不得能有如此底氣可以睡得這樣隨便。

raw-image
raw-image



記得以前也曾經畫過夜鶯,但是以前卻有不知從何入手的感覺,夜鶯身體上太多花紋,並不好畫,但是經過這幾年慢慢學到,畫鳥並不一定需要把鳥身上所有的毛色也一一畫下來(除非藝術家本身喜歡仔細作畫就例外),只要把一定的特徵畫出來,特別是頭部畫的細緻的話,其實不會太影響別人對鳥的觀感,也能讓人自行發揮想象空間,故此畫一般的鳥我也特別重視頭部的處理,如果一些雀鳥特徵都在尾部,例如綬帶的長尾,大草鶯的特色荊棘尾,等,這些時候才會把尾巴畫得更細緻。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畫紙:Baohong watercolor paper

水彩:Winsor & Newton + Daniel Smith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柏鴞的沙龍
86會員
446內容數
感謝到訪!柏鴞歡迎您! 因爲喜歡觀鳥,喜歡畫鳥,自新冠疫情後開始水彩觀鳥的旅程,用眼睛代替鏡頭,紙筆代替快門,記錄看到的野生雀鳥。 水彩的透明質感,輕盈靈巧和飛鳥的瀟灑自如相合,喜歡來到這裏的每一個人,也會從飛鳥自帶的魅力中,感受到一刻自由自在。
柏鴞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8/24
正當我在看海上鳥兒的時候,鳥導突然很緊張連續幾次說チョウ レア!(超Rare!),聽着他指示的方向,我看到海上有一隻淡黃色嘴,類似鴨的海鳥,知道是在日本很罕有出現的白嘴潛鳥就趕緊拍下幾張,白嘴潛鳥亦成為我第一次看到的潛鳥類的雀鳥。
Thumbnail
2025/08/24
正當我在看海上鳥兒的時候,鳥導突然很緊張連續幾次說チョウ レア!(超Rare!),聽着他指示的方向,我看到海上有一隻淡黃色嘴,類似鴨的海鳥,知道是在日本很罕有出現的白嘴潛鳥就趕緊拍下幾張,白嘴潛鳥亦成為我第一次看到的潛鳥類的雀鳥。
Thumbnail
2025/08/22
無人不認識的藍孔雀,幾乎在世界各地也可以看到,連小學的教科書也會提到孔雀的尾巴是如何。衆所周知的藍孔雀,在世界各地被視為美麗的觀賞鳥。其實藍孔雀主要產於巴基斯坦、印度和斯里蘭卡。 然而,這美麗的鳥在斯里蘭卡被定爲有入侵性的有害生物,是因爲藍孔雀的數量過於龐大,甚至影響到周邊的生態及人類的耕地收成。
Thumbnail
2025/08/22
無人不認識的藍孔雀,幾乎在世界各地也可以看到,連小學的教科書也會提到孔雀的尾巴是如何。衆所周知的藍孔雀,在世界各地被視為美麗的觀賞鳥。其實藍孔雀主要產於巴基斯坦、印度和斯里蘭卡。 然而,這美麗的鳥在斯里蘭卡被定爲有入侵性的有害生物,是因爲藍孔雀的數量過於龐大,甚至影響到周邊的生態及人類的耕地收成。
Thumbnail
2025/08/21
鉗嘴鸛有著一個很逗趣的樣子,牠們的的鳥喙(即嘴巴)特大,而且上下喙閉合時有缺口,自出生以來嘴巴都是不能合上的,讓牠們的外表看起來充滿喜感,別人可能以爲上帝創造鉗嘴鸛時特意開了牠的外貌一個玩笑,事實鉗嘴鸛嘴巴長這樣其實是符合牠們的飲食需要!
Thumbnail
2025/08/21
鉗嘴鸛有著一個很逗趣的樣子,牠們的的鳥喙(即嘴巴)特大,而且上下喙閉合時有缺口,自出生以來嘴巴都是不能合上的,讓牠們的外表看起來充滿喜感,別人可能以爲上帝創造鉗嘴鸛時特意開了牠的外貌一個玩笑,事實鉗嘴鸛嘴巴長這樣其實是符合牠們的飲食需要!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在蓮華池的這幾天,每夜都是難以入眠啊!冰冷的木地板睡到我的脖子感覺像落枕般,不過山上徐風的涼爽也讓我感覺像是度假一樣,沒有城市的喧囂。 最重要的是應該把「乖乖」帶上山
Thumbnail
在蓮華池的這幾天,每夜都是難以入眠啊!冰冷的木地板睡到我的脖子感覺像落枕般,不過山上徐風的涼爽也讓我感覺像是度假一樣,沒有城市的喧囂。 最重要的是應該把「乖乖」帶上山
Thumbnail
在森林中住了一對夫妻,活動的時候也是形影不離。
Thumbnail
在森林中住了一對夫妻,活動的時候也是形影不離。
Thumbnail
青春,是一隻斑斕的鳥兒,就是一直飛啊飛的,只能純欣賞,卻不能有太多的干涉。 昨晚明明我已經入睡,167還是將我叫醒,支支吾吾又興奮地問,「明天我們有什麼事嗎?」被擾醒的我沒好氣的回,「哪有什麼事!」她接著說,「那我和同學有約」。 在這種情狀,睡神當然已經凌駕於我所有的思路之上,所以我
Thumbnail
青春,是一隻斑斕的鳥兒,就是一直飛啊飛的,只能純欣賞,卻不能有太多的干涉。 昨晚明明我已經入睡,167還是將我叫醒,支支吾吾又興奮地問,「明天我們有什麼事嗎?」被擾醒的我沒好氣的回,「哪有什麼事!」她接著說,「那我和同學有約」。 在這種情狀,睡神當然已經凌駕於我所有的思路之上,所以我
Thumbnail
一群鴨子嘎嘎地叫, 在湖邊的晨光中, 在水面上留下一道道漣漪, 了一幅和諧的畫面, 一群鴨子的凝聚和快樂。 . 一隻與眾不同的鴨子, 獨自在岸邊行走, 偶爾抬頭凝視著遠方, 踱步在湖岸邊, 尋找著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
Thumbnail
一群鴨子嘎嘎地叫, 在湖邊的晨光中, 在水面上留下一道道漣漪, 了一幅和諧的畫面, 一群鴨子的凝聚和快樂。 . 一隻與眾不同的鴨子, 獨自在岸邊行走, 偶爾抬頭凝視著遠方, 踱步在湖岸邊, 尋找著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
Thumbnail
早安!清晨涼涼的,很適合晨運。 太陽公公含羞帶怯的在白雲裡窺探我運動。田裡稻苗一片欣欣向榮,很難想到半個月前才剛插秧而已。鴨鴨躲在田裡已經很難用肉眼看到,但是不時會傳來他們的叫聲.今天早上一隻鴨鴨跑到田埂上透氣,所以總算看到身影。池上的清晨就是這麼美,0修片(這裡比大坡池美喔-池上不是只有大坡池)
Thumbnail
早安!清晨涼涼的,很適合晨運。 太陽公公含羞帶怯的在白雲裡窺探我運動。田裡稻苗一片欣欣向榮,很難想到半個月前才剛插秧而已。鴨鴨躲在田裡已經很難用肉眼看到,但是不時會傳來他們的叫聲.今天早上一隻鴨鴨跑到田埂上透氣,所以總算看到身影。池上的清晨就是這麼美,0修片(這裡比大坡池美喔-池上不是只有大坡池)
Thumbnail
夜鷺雖是「夜行性鳥類」,民間也稱之爲「暗光鳥」,但是生態環境的改變,使得白天也不難看到牠們 。魚類、蝦蟹、昆蟲,是牠們的主食。而柳川的魚群實在長得太過碩大肥美,使牠們必須長時間蹲踞河面的石頭,靜觀著潺潺流水,遇到小魚經過,倏忽之間,以尖喙閃電出擊,絲毫不會落空~
Thumbnail
夜鷺雖是「夜行性鳥類」,民間也稱之爲「暗光鳥」,但是生態環境的改變,使得白天也不難看到牠們 。魚類、蝦蟹、昆蟲,是牠們的主食。而柳川的魚群實在長得太過碩大肥美,使牠們必須長時間蹲踞河面的石頭,靜觀著潺潺流水,遇到小魚經過,倏忽之間,以尖喙閃電出擊,絲毫不會落空~
Thumbnail
14度的池上,微涼,陰。 我住的這附近山頭應該有大冠鷲的巢,每天早上、黃昏的時候都會聽到他覓食的叫聲,但之前都沒看見過他的蹤跡.今天晨跑時,很驚喜的看到他就在我的上空盤旋,真的非常開心。田裡的白腹秧雞跟鴨鴨也在田梗邊近距離的等著我。大概是我昨天背棄了他們跑到大坡池側騎車而沒有跑步,他們想我了吧!
Thumbnail
14度的池上,微涼,陰。 我住的這附近山頭應該有大冠鷲的巢,每天早上、黃昏的時候都會聽到他覓食的叫聲,但之前都沒看見過他的蹤跡.今天晨跑時,很驚喜的看到他就在我的上空盤旋,真的非常開心。田裡的白腹秧雞跟鴨鴨也在田梗邊近距離的等著我。大概是我昨天背棄了他們跑到大坡池側騎車而沒有跑步,他們想我了吧!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