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我是個酷斃的小孩,小學六年成績單上老師給的評語幾乎都是「沉默寡言」四個字,但實際上就是個性害羞~~套句現代流行話說,是個極度I型的人。就是這樣的個性,多半童年歲月都是在閱讀中渡過,因為這是讓想像空間可以無限滋長的唯一處所。
當時的閱讀來源不像現在,看到哪本書令人心動,手刀馬上行動。最大的來源是社區圖書館和有聲書圖書館。卻不知什麼時候起,有人會在週三下午的小學課堂時間裡,搬來一箱箱《中華兒童叢書》的系列書籍,那大概是我小學的漫長時光裡,最濃墨重彩的時刻。
不過,童騃年紀哪裡去管書裡面是否存在什麼意識形態或國家認同問題?(註1)只知道這是滿足想像的重要來源之一。所以,如果有機會,一定要再去翻翻那些小時候曾經浸淫其中的書。
-----
註1:參閱黃瓊玟,〈「中華兒童叢書」與國家認同形塑(1965-2002)〉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