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性別香氛的崛起,回應了新世代對自我表達的渴望,然而,一瓶香水的價格,並非只是品牌說了算。當我們噴灑著香氣時,這股價格,究竟是被誰所決定?
全球市場數據也支持這股無性別香氛趨勢:研究顯示,無性別香水市場正以年均 6–7% 的速度擴張。雖然亞太地區被視為潛力市場,但公開資料多仍聚焦於「全球總體成長」。在此脈絡下,台灣茶文化雖尚未有量化的市場數據,卻擁有獨特的文化資產:茶香兼具清新、花果與奶香層次,自然契合中性香氛的調性,也意味著一種差異化切入機會。

價格之外的風險管理
要理解中性香的魅力,必須先回到它的根本:原料。中性香水之所以能夠同時展現清新與深度,不靠濃烈的花香或厚重的木質,而是取材自一些「游走於界線之間」的氣味:柑橘類的輕盈、水生調的通透、苔蘚的冷冽、或帶有柔和氣息的木質調。
但與食品或工業原料不同,香水的氣味來源具有極高的特殊性。它不是單純的化學分子,而是風土(terroir)的結晶:土壤、氣候、植株年齡、採收方式,都會讓同一種植物在不同產地展現出截然不同的香氣。例如,同樣是佛手柑,義大利卡拉布里亞的版本帶有獨特的清甜,而其他產地可能更偏酸甚至帶苦。
這種「無可取代的差異」造就了香水的獨特,但同時也埋下了風險。即便品牌能在價格上找到替代方案,氣味的一致性卻難以複製。換言之,只要依賴天然原料,就必須接受「產地獨特性=供應脆弱性」的現實。
因此,調香師與採購的工作,從來不只是比價,而是如何在「風味特色」與「供應穩定」之間取得平衡。接下來,我們透過 檀香 與 岩蘭草 兩個案例,來看看這種風險在現實中如何顯現。
實例一:檀香的稀缺性與貿易限制

檀香(Santalum album)一直是香水調香師心中的「黃金木質調」。它能賦予香氛溫潤、持久的氣息。
首先,檀香的生長週期極長,通常需要 15–20 年 才能成熟採伐。過去,印度幾乎壟斷了全球檀香供應,但長年過度砍伐使得野生檀香瀕臨滅絕,IUCN(國際自然保護聯盟) 已將其列為「易危」物種。為了防止資源枯竭,印度政府嚴格限制出口,並實施配額與許可制度。結果便是:合法來源稀缺、價格高漲,甚至在黑市上滋生非法走私,據聯合國統計,全球檀香交易約有四成與非法採伐有關。
在澳洲,另一種檀香(Santalum spicatum)作為合法替代供應來源,每年法定採伐量為最多 2,500 噸(活木與枯木各占一半),由西澳森林產品委員會規管。然而,專家和環保團體警告,這樣的採摘模式已超出自然更新速率,讓瀕危物種面臨滅絕風險。雖然其他人工種植園逐漸崛起,並獲得 FSC、Fair for Life 等永續認證,但成本遠高於黑市原料。
品牌必須在「使用經過認證的高價合法原料」與「考慮合成檀香替代」之間做出選擇。
實例二:2024-2025 新挑戰:岩蘭草的供應與政治風險

岩蘭草(Vetiver,又稱香根草)是許多中性香水的基底原料,以其獨特的泥土感與煙燻氣息聞名。它不僅能增添深度,更因留香持久而被廣泛應用於木質與綠色調。然而,看似普通的草本植物,其供應鏈卻高度集中:
全球約八成的岩蘭草精油來自海地。
自 2024 年初以來,海地的政治危機加劇:港口關閉、物流中斷、電力供應不穩,導致農場無法正常收割與蒸餾。許多農戶因安全問題被迫停產,全球市場隨即出現供應短缺與價格波動。這正是一個典型的「政治與社會風險」案例:即便需求穩定,但產地動盪,整個國際香氛產業也被迫承擔衝擊。
為了降低依賴,部分品牌開始將採購轉向印尼、巴西或印度。然而,來自不同產地的岩蘭草在氣候、土壤條件下呈現出香氣細微差異,且供應成本往往高於海地。
這意味著,品牌面對的挑戰並不只是「要穩定供應,還是要香氣一致」。更現實的情況是,他們必須在兩者之間找到折衷方案:透過調香師重新調和不同產地的精油、與供應商簽訂更彈性的合約,甚至建立庫存安全網,來降低單一產地的衝擊。對採購而言,岩蘭草的案例再次提醒我們,風險管理不是取捨,而是動態平衡。
既然原料面臨如此多變的風險,那麼,台灣茶香是否能為這個產業提供一個新的解答?
如果「無性別香氛」在國際上是一場潮流革命,那麼「茶香」對台灣而言則是一種天然的文化資產。台灣茶的氣味遠不止於清新,而是擁有豐富的層次譜系:凍頂烏龍帶有溫潤花香;阿里山高山茶入口時散發果香,尾韻卻帶著奶香的柔滑;文山包種則以清新、帶青草氣息的香韻聞名。這些特質,讓茶不僅是飲品,更是香氛中最自然的「性別模糊」載體。

圖片引用: https://smiletaiwan.cw.com.tw/article/4681
近年來,台灣小眾品牌已開始將茶香視為核心元素。P.Seven 以台灣茶為主題,從春茶到陳年茶的不同層次都被轉化為香水作品,甚至曾以《暗香 Aged Tea》獲得國際香氛大獎肯定;郁郁 YùYù 則以「茶日常」為品牌核心,推出烏龍、金萱等茶系衣物與居家香氛,讓茶香進入生活場景。這些品牌的共同策略,是將香氣與文化故事綁在一起,使台灣香氛不再只是進口品牌的延伸,而能說出台灣自己的語言。
然而,將茶葉轉化為香水原料,背後仍存在挑戰:
- 規模化與標準化的矛盾:台灣茶園多屬小農經營,雖然品質獨特卻產量有限,難以支撐大規模需求。同一茶園在春、冬兩季的香氣差異,或不同茶農的製程細節,亦會造成香氣不一致。
- 技術與成本門檻:萃取出穩定可用的香水級原料,需要昂貴設備與專業技術。品牌往往必須建立契作模式,並與專業萃取廠或學術單位合作,才能確保品質穩定,對小眾品牌而言財務壓力極大。
這種情況就像手搖飲的珍珠:每日現煮的珍珠風味最佳,卻難以標準化;但國際市場需要「每一杯都一樣」。因此茶香若要走向國際,必須透過契作、萃取與科研合作,才能達到穩定性。
從瓶身到供應鏈的未來
當無性別香水回應「身份自由」,永續香水則回應「地球未來」。香水雖小,卻牽動整條供應鏈的碳排放與社會責任。
首先是包材的轉型。傳統香水瓶講求厚重與華麗,象徵奢華,但這也意味著高能耗與高浪費。越來越多品牌開始使用回收玻璃(PCR),甚至減輕瓶身重量。 研究顯示,每增加 10% 的回收玻璃,就能降低約 2–3% 的能源消耗;同時,每回收一噸玻璃,能省下超過 40 kWh 的電力與 7 磅以上的污染物。Givenchy 便曾透過輕量化設計,將瓶身重量減少 44%,環境衝擊下降 60%。

其次是Refill 模式的崛起。Mugler 早在 1992 年便推出「香水加油站」模式,讓消費者直接帶瓶至專櫃灌裝。如今,Diptyque、Chanel、Dior 等大牌也相繼推出補充瓶或補充袋。這種做法既延長瓶身壽命,又降低浪費,讓「永續」與「優雅」並行。對習慣補充包的台灣市場而言,若能結合茶香,將是一種差異化定位。
除了瓶子,國際品牌逐漸重視公平貿易,確保產地勞工獲得合理回饋;物流端則透過區域生產來降低碳足跡。對台灣小眾品牌而言,若能建立「在地茶園 → 在地萃取 → 亞洲市場」的短鏈模式,不僅能減碳,更能塑造「台灣永續名片」。
【凱西觀點】
從檀香到岩蘭草,我們看到兩種典型外生風險:一是資源與法規型(慢生長、濫伐、出口配額/禁令),二是地緣政治型(產地集中、政局動盪)。台灣茶雖然同樣屬於單一產地,風土差異也帶來一致性挑戰,但它的風險結構相對可管理:可以透過契作、批次調和、在地加工,將「季節性與風土差異」工程化處理,並保持可溯源與穩定供應。
然而,台灣真正的挑戰並不是只有供應面,而在於市場競爭。在茶原料市場,中國憑藉龐大產量與價格彈性,能快速搶下規模優勢;越南則以低價出口切入國際市場,成為性價比極高的選項。相比之下,台灣茶的優勢並非「便宜」或「量大」,而是在於它能將小農工藝、品質穩定、永續理念與文化敘事,轉譯成精品化的香氛語言。
換言之,茶香既能呼應「中性香」與「永續」的全球趨勢,又能讓台灣品牌透過在地供應鏈,說出自己的故事。對國際品牌而言,這不僅是一個新故事,更是一張分散風險、創造差異化的供應鏈選項。這也是我特別將文章焦點放在台灣的原因,希望透過對原料背後故事的挖掘,讓更多人看見這份文化優勢。
延伸閱讀文章:
台灣茶香香水榮獲美國大獎
蘊藏最高貴香料,「帝王之木」印度黃檀
我們的邦交國海地「還有救嗎」?現場直擊當地政治、經濟與自然的多重困境
台灣茶六大風味輪全部到齊!有效區隔中國、越南茶,細膩詞彙幫消費者找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