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自我馴化假說
這是目前越來越受到支持的理論。它認為馴化並非完全由人類主導,而是狼群中那些較不具攻擊性、較不害怕人類的個體,為了獲取食物,逐漸靠近人類的營地或居住點
* 食物來源: 隨著人類定居生活或建立更固定的營地,產生了更多的廚餘和垃圾。
* 性狀選擇: 那些對人類較為容忍、較少「逃跑距離」的狼,能夠更接近人類居住地獲取食物。相反,具攻擊性的狼可能會被人類驅趕或殺死。
* 繁殖優勢: 這些較友善的狼因此獲得了生存優勢,更容易繁殖,並將這些溫順的特徵傳給後代。
* 基因隔離: 長期下來,這些與人類互動的狼群逐漸與野外狼群在基因上產生隔離,形成了早期狗的祖先。
2. 幼狼收養與人工選擇假說
這種理論認為,人類可能主動捕捉年幼的狼崽,並將牠們帶回營地撫養。
* 收養與撫育: 早期人類可能從狼穴中帶走幼狼,進行餵養和照顧,使其從小習慣人類的存在。
* 選擇溫順個體: 在這些被撫養的狼中,人類會選擇那些性情溫順、合作性強的個體留下來,並讓牠們繁殖。
* 世代相傳: 透過世代的選擇性繁殖,逐漸篩選出更適合與人類共同生活的特徵,最終演化成狗。
* 持續餵食: 人類持續提供食物,讓這些狼對人類產生依賴,並傾向於留在食物來源附近。
3. 協同狩獵假說
這種理論認為,人類和狼在狩獵中發現了彼此合作的益處。
* 互利共生: 狼有出色的嗅覺和追蹤能力,人類則有工具和智慧。兩者結合可以提高狩獵成功率。
* 逐步合作: 最初可能是狼跟隨人類的狩獵行動,撿拾殘羹剩飯。隨著時間推移,雙方逐漸建立起信任和合作關係。
* 選擇性繁殖: 人類可能選擇那些在狩獵中表現出合作意願、攻擊性較低的狼進行繁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