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rmur,最近的感觸。
剛忙完一場活動,回到台北已經11點,照理說洗完澡早該一覺睡死,但腦海卻一直迴盪著粉專上一位朋友的提問:
「薪資有可能改善嗎?……說到底,出版業是不是一個只能靠燃燒熱情才能撐下去的產業?但這樣真的值得嗎?」
我想起幾個月前的一場相談。相談人對薪資與工作環境滿是憤慨:「難道我們什麼都不能做嗎?」
還有一次聚會,一位資歷相當的行銷朋友也提到,對於薪資長期停滯、經驗無法反映在待遇上,真的感到動搖。那種無力感,我懂。
我們都知道,改變產業的主控權從來不在基層手上。但這不代表我們什麼都不能做。至少,我們可以讓自己變得更好,並伺機促進環境一點點的改善。
比方說,2023年我們團隊發布薪資調查報導後,輾轉聽說有出版社開始評估全面調薪。
又或者,今年2月舉辦劉奕酉老師的講座後,有出版社願意實際參考老師的建議來調整內部流程。
這些改變或許很小、甚至微不足道,但它們確實發生了。
這陣子談了不少相談,有時真的會產生一種很重的『滅團感』(笑),但也會想起那些在異國出版業打拼的相談人,以及仍選擇留下、持續努力的幾位朋友。
相談的過程中,我們聊起對出版的熱愛與堅持的理由,總會願意再次相信,出版業,還是有希望的。
只是,希望未來的這份『希望』,不再是建立在『燃燒熱情』的前提上。
有志投入的年輕人,也應該有更實際的認知:就業環境不理想,可能是一種常態。但你永遠可以決定,你是要走,還是要留下。

今天回程途中,隨手拍下的夕陽。出版業被稱為「夕陽產業」已經好多年了,彷彿每年都在經歷一次寒冬。我們無法決定產業的夕陽何時落下,但我們可以決定自己的明日,何時天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