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工廠時代到外送時代
我們已經知道「液態社會」是什麼 🌊,但還有個問題:
👉 為什麼過去大家都有鐵飯碗,如今卻變成人人漂在水流裡?
答案是:社會不是突然變液態的,而是一步一步被「加熱、融化」的。1. 全球化 🌍
以前的工廠都在本地,很多人一輩子都在同一家廠上班。
現在呢?生產外移,工作像商品一樣到處流動。
今天的公司說關門就關門,因為總能在另一個國家找到更便宜的工人。
👉 提問:如果你爸媽一輩子只做過一份工作,你覺得自己還可能這樣嗎?
2. 科技進步 📱
自動化、AI、數位平台——讓職業的生命週期縮短了。
以前的技術可以用幾十年,現在一個軟體更新就能改變整個產業。
工作變成像 App 一樣:隨時可能更新,隨時可能消失。
3. 資本主義的彈性化 💸
企業為了效率,更偏好外包、約聘、零工。
「終身雇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隨選勞動」。
外送、接案平台,就是這種新型態的象徵。
👉 小實驗:回想一下,你自己或身邊朋友這 5 年換過幾份工作?再問爸媽,他們一生換過幾次?
4. 傳統連結瓦解 🏚️
過去有強大的「固態連結」:家族、宗教、國家。
這些機構給人穩定感,讓身份清楚:你是誰,你屬於哪裡。
但現在,這些連結鬆了,換來的是更多自由——也更多孤獨與不確定。
過去到現在 😅
如果過去的人生像「國營事業套餐 🍱」,固定內容、保證吃飽,
那現在的人生更像「外送平台 📲」:選擇很多,但隨時可能缺貨或漲價。
小結 🌟
液態社會不是一夜之間出現的,而是由四股力量慢慢推動:
1. 全球化 🌍
2. 科技進步 📱
3. 資本主義彈性化 💸
4. 傳統連結瓦解 🏚️
這些力量一起,把「固態的世界」一點一滴融化,變成今天的液態時代。
👉 下一篇,我們要聊:在這樣的液態世界裡,人們為什麼會渴望重新抓住「穩定」?
這就是「再固化」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