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張紅超與弟弟張紅甫,或許很多人並不熟悉。但他們所創立的品牌卻幾乎無人不曉——蜜雪冰城。這個誕生於河南鄭州的草根企業,如今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現制飲品品牌:短短六年之內,開設超過46,000家門市規模超越星巴克。光是2024年前九個月,就新增了7,700家分店。其中東南亞市場更是尤為火熱。在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共開出約4,800家店,成為當地最大的飲品連鎖。
張紅超出生於農村,家境清寒。父母務農維生,生活拮据讓他很早就立下心願要替家人分擔壓力。國中尚未畢業,他便決定輟學創業。當時父母都認為這是癡人說夢,家裡連溫飽都有困難,哪來的創業資金?
然而,張紅超並未氣餒。他一邊在餐館打工存錢,一邊觀察市場尋找機會。
1997年,他終於憑藉祖母資助的3,000元,在鄭州街頭開出第一家「寒流刨冰」。這筆資金不僅是啟動基金,更象徵了奶奶的信任與支持,她甚至親自試吃新品,成為最早的「品質監管員 」。然而創業初期並不順利。選址、人流、時節都成為阻礙,前後三家刨冰店相繼失敗。張紅超不得不暫時放下冷飲生意,到合肥賣起冰糖葫蘆。但這些挫折並沒有擊垮他,反而讓他逐漸摸索出屬於自己的方向。
1999年,他重返鄭州正式創立「蜜雪冰城」。品牌名稱有著鮮明寓意——「蜜雪」代表刨冰上淋滿甜蜜果醬 ;「冰城」則象徵產品種類繁多,就像一座冰品王國。
生意逐漸穩定後,張紅甫 ( 張紅超弟弟 ) 加入,兩兄弟一同攜手打拼。為解決冷飲季節性的難題,他們結合小餐館模式。一邊賣飲品,一邊賣家常菜,讓營業額快速攀升。
而要說起真正讓蜜雪冰城打響知名度的,那無疑是2006年的「 1元軟雪糕 」。
當時市面上的軟雪糕價格動輒十幾元,張紅超卻咬牙購買二手雪糕機。透過自己研發配方、用新鮮牛奶和雞蛋製作雪糕,竭盡成本下將價格壓縮到1元。這個策略一炮而紅,徹底奠定了蜜雪冰城「 高品質、超低價 」的品牌定位。
2007年之後,蜜雪冰城開始全國性擴張。十多年過去,從縣城到一線城市,乃至海外市場,「 雪王 」的形象遍布街頭。
但龐大的規模也帶來挑戰。
2021年,鄭州監管部門檢查時,因食品安全問題,有35家分店被勒令整改。萬店規模的背後,是無數個潛在風險點,如何保持品質成為急需解決的課題。
2019年,張紅甫參訪一家日本百年企業時深受震撼。這家公司雖然規模極小、年營收不足500萬元人民幣,卻憑藉工藝與傳承已延續了16代。相比之下,中國企業長期追求規模與速度,但市場總有飽和的一天。兩相對比之下,促使蜜雪冰城開始反思未來。
於是張紅超與弟弟張紅甫便著手進行一連串改革,將經營蜜雪冰城圍繞三個方向持續發力:
- 供應鏈深耕:建立五大生產基地,搭建覆蓋全球38個國家的採購網絡,讓原料成本比同行低20%以上。
- 市場拓展:從西藏、內蒙古等邊遠地區,到東南亞、美洲市場,截至2024年底,海外門市突破4,000家。
- 品牌生態:以雪王IP打造國民文化符號,並孵化咖啡品牌,形成協同效應。
這些布局,讓蜜雪冰城2024年前三季度營收達186億元,淨利潤35億元。
現如今的蜜雪冰城,已經站在世界飲品連鎖的前列。但對於這個從街邊小攤走出來的品牌而言,真正的挑戰不是「開多少店」,而是如何在規模擴大的同時,維持品質、增強生命力走得更長遠。
正如蜜雪冰城在上市時所言:上市不是終點,而是一個新的起點。
蜜雪冰城表面上是草根逆襲、低價策略的成功。但細探其更深層次,它折射出中國企業發展的一條典型軌跡:從「求生存」到「拼規模」,再到「尋長久」。
然而,真正的長青企業並不僅僅依賴規模,而在於能否在喧囂的市場裡守住一種「節奏」。
當規模的追逐遇上天花板,留給蜜雪冰城的課題是:如何讓「甜蜜」超越價格,成為一種文化、一種價值觀,甚至是一種生活態度。蜜雪冰城若能從「萬店之王」走向「百年品牌」。它的意義就不再只是中國茶飲業的成功,而是中國草根企業如何在世界舞台上找到屬於自己的永恆位置。
資料參考 : cnyes、《蜜雪冰城創業日記》、蜜雪冰城官網、Wi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