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晚,她來找我,手裡緊握著一個紅包袋,裡面裝著的是要謝恩的「花仔錢」。臉上沒有節慶的喜悅,反而有種如釋重負後的淡淡疲憊。
「老師,今年七夕,我想跟七娘媽好好說聲謝謝。」她坐下來,深吸了一口氣。
「哦?是想為孩子求什麼嗎?」我問。
「不完全是。」她搖搖頭,眼神溫柔卻堅定。「我是要去『謝恩』的。感謝七娘媽這三十年來,把我兒子照顧得這麼好,身體健康,無病無痛。這個任務,祂完成了。」
我靜靜聽著,知道這話背後有更深的故事。
她接著說,聲音裡有種母親特有的、既驕傲又心疼的矛盾情緒:「我兒子三十多了,做業務的,很會說話,但一回家,我們說沒兩句就吵架。我一直在想,是不是我這個單親媽媽沒把他教好?是不是因為他生命裡缺了個爸爸的樣子,所以他不知道一個家該怎麼『運轉』,不知道怎麼當一個...成熟的大人?」
「他覺得自己很成熟了,事業有成嘛。但他不明白,真正的成熟,不是執意要贏過誰(包括自己的媽媽),而是有能力去經營一段平等的、幸福的親密關係。」
「我拜七娘媽,不是求祂再繼續把他當小孩一樣緊緊看顧。恰恰相反,我是去告訴祂:『孩子大了,可以放手了。請您從守護者,變成一位祝福者。』」
這份領悟讓我動容。這是一位母親最深的愛與智慧——她不是在祈求控制,而是在學習放手;她不是在抱怨,而是在謝恩。
▎來自七娘媽的「成年禮」啟示
傳統的「做十六歲」,是感謝七娘媽將孩子撫養「長大」。而現代的「成年禮」,或許是感謝七娘媽讓我們學會心理「成熟」。
那個三十多歲的兒子,內心或許還住著一個渴望被母親全然包容、不願離開舒適圈的小男孩。他與母親的爭吵,某種程度上是一種對「被約束」的反抗,同時也是對「被保護」的依賴。
這正是七娘媽信仰給我們的現代啟示:謝恩,是為了學會獨立。放手,是為了真正並肩同行。
▎如何進行這場「心理成年禮」?
我告訴這位媽媽,她的這個念頭,本身就是最棒的儀式。如果她想形式化,可以在祭拜時這樣祈禱:
「信女○○○,誠心感謝七娘媽多年來對小兒○○○的疼惜與照顧,讓他平安健康,長大成材。
今日備妥花仔錢與供品,不是祈求,而是謝恩。
請七娘媽收回無形的鎖,祝福他從此成為一個內心成熟、懂得愛人與被愛的大人,找到能與他相互扶持的良緣伴侶,組織一個溫暖美滿的家庭。」
這個儀式的重點,在於心態的轉換:從「為他求」變成「替他謝」;從「請保護他」變成「請祝福他」。
▎從依賴到站立:花精提供的「勇氣支撐」
儀式是心念的轉折點,而改變需要持續的能量支持。這時,我想到了澳洲花晶中的 「意識轉換」 與 「勇氣」 等能量。
它們的作用,就像是幫這個內在的「大男孩」進行一場溫和的能量鍛鍊:
- 幫助他鬆開對母親那份「既依賴又反抗」的複雜情緒糾結。
- 支持他建立起內在的「男性力量」,不是霸道的大男人主義,而是一種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並能尊重伴侶的成熟擔當。
- 給予他走向一段平等關係的勇氣,讓他明白,幸福不是等待別人給予,而是自己勇敢站立後,與另一個人並肩同行。
媽媽的謝恩,是來自外部的「放手」;而花晶的支持,是來自內在的「生根」。兩者結合,便能為一個人的真正成熟,提供最完整的助力。
結語:成為彼此人生的祝福者
最後,我對這位媽媽說:「妳的謝恩,是送給兒子最珍貴的成年禮。這表示妳已經準備好,從一個守護他的母親,變成一個祝福他的朋友。而這份勇氣,或許也將點燃他內心那份,想要成為一個真正大人的渴望。」
信仰的最終意義,或許就是如此:它給予我們力量去愛,也給予我們智慧去放手。
願七娘媽的祝福,照亮每一個願意成長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