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去,垃圾被視為額外的成本與負擔,企業避之唯恐不及。然而,隨著能源需求飆升與原物料價格劇烈波動,特別是 AI 資料中心和電動車產業對關鍵資源的龐大需求,廢棄物正迅速轉變為戰略資源。「垃圾與黃金」的界線,正逐漸模糊。「循環採購」正是這場變革的核心,它將廢料轉化為原料,成為企業的競爭優勢。
「循環採購」正是這場變革的核心。它的本質不只是環保,而是一種全新的供應鏈邏輯:將廢料轉化為原料,重新納入採購體系,並透過智慧化工具讓這條新鏈條既能符合環保要求,又能成為企業的競爭優勢。
亮點面:產業轉型
1. 塑膠產業:從廢棄物到新燃料
在過去,廢棄塑膠多數只能被焚燒或掩埋,造成嚴重的環境問題。但透過熱裂解技術(Pyrolysis),塑膠垃圾得以被分解為合成油。這種合成油不僅能作為水泥廠或鋼鐵廠的替代燃料,還能重新提煉成塑膠原料,實現真正的「塑膠再生」。這不僅大幅減輕了塑膠污染,更為高耗能產業開啟了第二條穩定的燃料供應鏈,降低了對傳統化石燃料的依賴。
2. 食品產業:副產物的黃金價值
食品加工過程中的副產物,過去被視為必須花錢清運的「垃圾」。但現在,它們正被重新發現價值。例如,龐大的咖啡渣不僅可以製成沼氣或生質燃料,其獨特的香氣與化學成分還能提煉成天然香料。同樣地,被丟棄的可可殼也正被開發為高價值的農業肥料與生質燃料。這些案例顯示,人們正積極探索「物盡其用」的潛力,讓廢料轉化為資源。
3. 高科技產業:從報廢晶圓到戰略資源
在高科技領域,循環採購的意義更加凸顯。過去,不符合嚴苛標準的半導體矽晶圓往往只能報廢。然而,現今的技術能將這些廢棄晶圓重新製成次級晶圓,用於車用電子、工業控制器或低階消費性電子產品。這種「內部循環」不僅大幅降低了成本,也減少了對稀有矽原料的浪費,為高科技製造業提供了另一種確保供應穩定的策略。

電池產業:城市礦山的新戰略高地
最具戰略意義的案例,來自電動車和儲能產業的核心—電池。隨著全球電動車銷量暴增,鋰、鈷、鎳等關鍵電池金屬的需求也水漲船高。這使得廢舊電池不再是單純的電子垃圾,而是蘊藏著巨大價值的「城市礦山」。
美國的 Redwood Materials、歐洲的 Umicore,以及中國的 CATL(寧德時代),都正投入巨資建立龐大的電池回收體系。他們透過先進技術拆解廢電池,精準回收其中的鋰、鈷、鎳,然後將這些珍貴的金屬重新投入新電池的生產。

圖片來源: 鏡周刊報導
這些公司的崛起,正在根本上改變電池產業的供應鏈邏輯:
- 減少對傳統礦山的依賴: 透過回收,企業能大幅降低對特定國家或地區開採原料的依賴,從而降低地緣政治風險。
- 緩衝供應鏈波動: 回收體系創造了一個穩定的「第二原料來源」,能有效應對國際市場上原物料價格的劇烈波動,確保生產穩定。
這些案例共同揭示了採購角色的根本轉變:採購不再只關注「最低價格」,而是轉向追求「穩定供應」與「回收料的價格優勢」。循環採購,已成為實實在在的業務指標,甚至逐漸成為採購部門的核心績效指標(KPI)。
制度面:循環經濟的規範化與在地困境
循環經濟的崛起不只是市場的自然演化,它更受到制度力量的推動。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歐盟。
2023 年,歐盟正式通過《電池法》,明定到 2031 年電池中的鋰必須達到至少 70% 的回收率,並要求導入 「電池護照」制度。換言之,未來在歐洲市場流通的電池,從生產到報廢都必須具備完整的數位追溯能力。這項政策的目標十分清晰:降低對中國與非洲原料的依賴,強化歐盟的「資源自主」。
同時,全球電池聯盟(GBA),由 Tesla、LG、寧德時代與礦業巨頭嘉能可等超過百家企業組成,也推動產業版的「電池護照」,協助追蹤電池材料來源。雖然這一版本沒有法律強制力,但被視為與歐盟制度接軌的先行方案,未來更可能演化為全球通行標準。

圖片來源: GBA, 截至2024年9月內容
全球主要經濟體在回收策略上各有側重:
- 美國採取市場驅動路線,例如 Redwood Materials 這類企業,會建立自己的閉環回收體系,確保回收金屬能直接回流生產線,實現高效利用。
- 中國則以規模化整合為策略,例如寧德時代(CATL)不僅整合上下游產業鏈,更積極參與國際規則的制定,爭取話語權。
對於台灣與許多亞洲出口導向的供應商而言,這帶來了新的挑戰:國際買家開始要求提供回收認證。然而,本地供應鏈在透明度與追溯能力上的不足,成為一個迫切問題。儘管部分工廠已開始使用回收料,卻因缺乏國際認可的憑證,導致在跨國訂單競爭中處於劣勢。這揭示了制度轉型的三大痛點:品質穩定性、供應鏈透明度與高昂的基礎設施成本。循環經濟的制度化,不僅僅是一場環保運動,而是一個全新的遊戲規則。
結構面:金融化、數據霸權與地緣政治
1. 資源主權:新一場資源冷戰
世界各國正掀起一場圍繞回收資源的「新資源冷戰」。過去,許多非洲國家只扮演初級原料供應者的角色,但現在他們意識到,廢舊電池和電子垃圾等,是珍貴的戰略資源。他們正要求這些廢料必須在當地處理,藉此提升本土產業價值,並避免成為「二次殖民」的受害者。
同時,已開發國家也採取行動確保資源自主。歐盟透過強制回收政策降低對中國的依賴;而美國與歐盟則在上個月宣布建立金屬聯盟Metals Alliance,旨在應對中國透過補貼所造成的產能過剩,共同確保關鍵回收金屬的供應鏈安全。這場地緣政治博弈,讓回收金屬成為各國爭奪的戰略高地。
2. 資源主權與廢料金融化
循環採購已不再只是單純的材料議題,它正透過金融化轉變。一些憑證制度,例如美國的 ARC(再生內容屬性憑證)和歐洲的塑膠回收憑證,正在將廢料的環境價值轉化為可交易的金融資產。這種做法不僅為回收產業帶來額外資金,也鼓勵更多企業參與。未來,這些憑證可能像碳權一樣,進入投資與融資市場。
想像一個場景:一家台灣電子製造商,將廢銅透過區塊鏈平台出售給另一家公司,並獲得一張「回收憑證」。這張憑證不僅能在市場上交易,還有可能被銀行認列為資產,甚至用來抵押貸款。這種邏輯若落地,將徹底改變企業對「庫存、資產與財務槓桿」的理解與操作方式。
3. 數據霸權:誰掌握數據,誰就定價
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導入,循環經濟進入了一個由數據驅動的新時代。AI 能精準識別廢棄物材質、解析品牌甚至化學組成,為次級資源的價值評估建立了數據基礎。
這種數據化趨勢體現在以下幾個面向:
- 智慧供應鏈:企業在採購環節導入物聯網(IoT)與區塊鏈等技術,不僅實現即時供應商評估,也強化了資料安全管理,為循環供應鏈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效率與透明度。
- 追溯透明化:以 TotalEnergies 與 Circulor 的合作為例,雙方透過區塊鏈平台建立 TRACKCYCLE 體系,從源頭追蹤廢塑膠的流向與處理過程,從而提升再生材料的可信度,讓品牌商與消費者能清楚了解其產品的回收歷程。
- 物流數據可視化:透過整合 GIS 與 IoT 感測器,廢棄物的物流數據變得一目瞭然。這種可視化的追蹤能力,為品牌方與回收市場之間搭建了信任的橋樑。
然而,我們也必須正視循環經濟的內在矛盾。回收過程若外包給法規不嚴的國家,可能導致更嚴重的二次污染。此外,AI 與電動車產業雖然打著「綠色」旗號,但其對能源與資源的龐大需求,實質上將壓力轉嫁到了回收產業。因此,循環經濟並非單純的解方,而是一場需要多方權衡的複雜平衡遊戲。
【凱西觀點】

台灣在循環材料應用上已累積了扎實的基礎,然而,要將本土優勢轉化為全球競爭力,關鍵在於與國際認證接軌。一旦台灣的回收實力獲得國際認可,「台灣製造」就能在循環經濟浪潮中找到新的市場利基。
對於採購專業人士而言,未來的挑戰不再只是單純的比價,而是要具備將廢料轉化為資產的能力,將「回收料」視為能為產品加分的競爭力。而對品牌來說,這些決策最終會影響消費者,創造出新的產品故事與品牌價值。
循環採購已經在一步一腳印地落實,我們每個人都將是這場變革的見證者與參與者。
延伸閱讀文章:
1. FSET 推出台灣首條 LFP 電池回收生產線,生產電池級碳酸鋰
2. Introduction to the Global Battery Alliance (September 19th 2024)
3. 歐盟委員會制定循環經濟法案-新措施旨在為廢物和二次原材料創建一個單一市場
4. 中國鋰電池回收計畫推動永續成長
5. 立法者擁抱回收技術,與中國競爭-加強回收電子垃圾的力度,以便重新利用關鍵礦物
6. World Economic Forum (2024 報告)-提到區塊鏈 + AI 可為次級資源建立「數據基礎」,讓廢棄物成為可驗證的戰略資產,並能進一步金融化(像碳權一樣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