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狀與風險:
從成本優勢到結構性依賴
無人機市場最鮮明的特徵,在於其高度壟斷。根據 2024 年數據,來自中國的DJI (大疆創新) 仍掌握全球約七成市佔,遠拋其他競爭者。這種高度集中意味著,買方幾乎被鎖定於單一供應來源。雪上加霜的是,大疆的競爭對手 Autel 在這個月剛宣布停止其主要消費級產品線(EVO Nano、Lite 系列),並將重心轉向企業級市場,使得消費端替代選項進一步縮減,更加強化了 DJI 的議價優勢。
這種壟斷並非偶然,而是長期建立在中國供應鏈的系統整合能力。不同於其他國家多數只供應單點零件,中國產品已將飛控、感測器、馬達到雲端平台完整模組化,讓買方無需再投入冗長的研發或驗證,就能直接部署。工程成本與時間風險因此被壓到最低,形成「開箱即用」的獨特優勢。相比之下,其他供應商雖具備單點技術,但缺乏整合性解決方案,難以與之抗衡。
然而,這樣的結構性依賴正在受到挑戰。單純比價已不足以決定市場,合規與安全正逐漸成為新的入場門檻。
制度與管制:從「比價」轉向「比合規」的外部壓力
隨著美國與歐盟加強監管,能滿足合規要求的供應商逐漸擁有溢價。市場的篩選標準,正在發生根本性轉變。
在美國,國防部早已全面禁用中製無人機,並以 Blue sUAS 清單作為官方採購依據。這不僅制度化了「來源國限制」,更逐步從軍用擴散至民用領域。2025 年夏季,白宮甚至傳出擬以行政命令限制中國新機型銷售,意味著合規標準正被推向全域。
歐洲則將無人機引擎與零件納入制裁,並強化第三國繞制裁的執法。部分中國零件以「冷卻設備」名義流入俄羅斯,使歐盟不得不收緊管控。這種外溢效應,使歐洲買方在採購時不得不更加重視來源與合規。
台灣政策也日益清晰。國防部在最新標案中明訂不得含陸製零件,並以大規模、多品類採購來推動國產化。廠商若無法通過來源稽核,即便價格再具優勢,也將被拒於門外。
合約與投標:把風險制度化,讓脫鉤成為現實選項
以台灣國防標案為例,文件規定投標廠商必須提交完整的硬體零組件清單與產地證明,並遵循國際出口管制;同時提供所 有軟體元件清單、韌體簽章與資安認證,並承諾「雙來源」或「替代供應」,確保能在 30–60 日內完成切換。
這些條件一方面讓風險在前期就被揭露,另一方面也將部分轉換成本轉移出去,不再完全由買方承擔。
實際案例更能說明這種槓桿效果。美國自 2017 年禁用 DJI 後,聯邦採購全面轉向「白名單」供應商;歐盟則在 2022 至 2024 年間陸續將引擎與零件納入禁運,迫使企業調整合約;而台灣透過「排中條款」,讓本土廠商如雷虎科技、經緯航太得以承接機會。這些例子共同展現出一個趨勢:合約正把「脫鉤」從政治口號,落實為制度化的現實選項。
談判心理與真實案例:壟斷優勢如何被「制度」重寫
壟斷者的優勢,往往來自規模與市佔。他們以「最低總持有成本」說服買方,並透過軟硬體生態綁定將客戶鎖死。對買方而言,轉換供應商意味著重新驗證與學習的高昂代價,這種轉換障礙成了壟斷者長期的心理籌碼。
但近年來,制度逐漸改寫了這種優勢。2024 年,中國制裁美國 Skydio,切斷其中製電池供應,迫使公司緊急尋找包括台灣在內的替代來源。這起斷供事件證明供應風險並非假設,也讓市場更直接意識到「合規與韌性」的價值。買方因此更願意支付溢價,而合約機制也稀釋了壟斷者的談判籌碼。DJI 的壟斷雖短期難以撼動,但其長期護城河正逐步被侵蝕。
對供應商而言,這樣的制度在短期確實意味著額外成本:零組件清單、備援方案、資安驗證等都成為負擔;但從長遠來看,它同時也是一道篩選門檻,排除了不合規的競爭者,為合格廠商創造新的市場空間。制度既是壓力,也是助力,正在重塑無人機產業的競爭格局。
台灣突圍與信任定位:制度驅動下的企業實力

資料來源:公開市場研究報告(綜合推估)
根據 2024–2025 年市場數據推估,全球的軍事無人機佔是整體市場應用約55–60%,遠高於消費型與政府公務用途。推估第二大佔比的商業應用(能源巡檢、農業、測繪、物流),占比大約落在 25–35%。這意味即便消費型領域因 DJI 壟斷而最受矚目,但真正支撐市場規模、也是各國政策著力點的,仍然是軍事無人機。
對台灣而言,選擇在國防自主計畫下全面推進軍用 UAV,並非單純的戰略選項,而是順應市場結構與制度壓力的必然路徑。
台灣國防的自主計畫下,已布建多款無人機,涵蓋從戰略監控到戰術攻擊的多層級任務:
- 紅雀無人機:定位為小型戰術偵察機,主要強化基層部隊的即時目標獲取能力。它的價值不在航程,而在數量龐大、單兵可攜,強化前線部隊戰力。
- 銳鷹無人機:具備長程影像傳輸能力,現已配發海軍艦隊指揮部。它的角色是「戰場中繼」,可將偵察範圍由陸基延伸到海域,協助指揮作戰。
- 騰雲二型:屬中大型長航時偵察機,採用渦槳發動機。它是台灣少數能支撐戰略監控的自主機種,可執行日夜影像監視與電子參數偵蒐,被視為高端「戰略級資產」。
- 劍翔反輻射無人機:專門針對敵方雷達與防空系統,衍生出誘敵、反制、定位攻擊、影像偵測等多種型號,是台灣典型的不對稱武器,目標就是壓制解放軍防空網。
- 巡飛彈系列:分為單兵型與多聯裝型,屬一次性武器,航程 10–20 公里,滯空數分鐘至 20 分鐘不等,可由士兵直接操作,用於攻擊敵方裝甲或固定據點。它的意義在於「無人機即彈藥」,能以低成本、大數量補齊火力缺口。
再加上透過對美軍購引進的 彈簧刀 300(短程斬首)與 Altius-600M(中程精準打擊)。前者以紅雀、巡飛彈數量壓制,後者以騰雲、劍翔、外購攻擊型 UAV 補強戰略層級。
這意味著台灣的無人機戰力,已經從單點型號,走向一個分層、分任務的完整編制,能同時支援偵察、壓制、防禦與攻擊,符合「不對稱戰力」與「分散式作戰」的戰略思維。
真正的瓶頸在於產能。2025 年國內年產能不到一萬架,距離 2028 年十八萬架的目標仍相去甚遠。零組件替代成本高昂,加上中小企業缺乏量產經驗,「去中化」雖推動了升級,卻壓縮了轉型時間。大規模訂單的邏輯不在於超出能力範圍的承接,而是先鎖定需求,再反向推動產能擴充。能否補上缺口,取決於資金、技術與供應鏈的協同。
政府採購正走向「雙軌」。一方面,透過追加逾十萬架的國產 UAV 訂單,確保產線滿載並分散風險;另一方面,藉由軍購 MQ-9B、彈簧刀 300、Altius-600M 等高端無人機,彌補短期內無法自製的戰略能力。前者鋪量養產線,後者強化即戰力,兩者互補並行。
出口市場則是另一個關鍵戰場。歐美盟友對「非中供應鏈」的需求殷切,若台灣能提供透明可稽核的供應鏈、符合軍規的資安標準與長期維運,即有機會成為可信賴的替代來源。
台灣的挑戰不是單一矛盾,而是一種結構性的拉扯。短期來看,壟斷依舊存在,產能不足與制度壓力推升成本;長期而言,制度正在重塑市場規則,大訂單鎖定需求,軍購補足缺口。這種「壓力與助力並存」的局面,正是台灣無人機產業從追隨者走向可信替代者的必經過程。
【凱西觀點】
這裡能清楚看出與前一篇〈產業篇:隱形眼鏡〉的對比。隱形眼鏡依靠市場自我調整,挑戰是外界資訊不足;無人機則幾乎完全由政策推動,壓力與機會並存。不同的面向,最後都指向同一命題:產業如何在外部環境驅動下,維持長期的接受度與成長性。
台灣的無人機潛力其實早在兩三年前就已浮現。當時市場對技術、資安與成本仍存疑,如今卻形成兩股力量:需求從國防到民生持續升高,零組件成本與量產缺口則迫使產業加速升級。在國際制度與管制的壓力下,這些疑慮反而成了催化劑,為台灣打開「安全供應鏈」的戰略窗口。
長期來看,無人機的需求無庸置疑。戰場部署與農業應用,尤其在農村人口老化下,對低成本、高效率的無人化需求只會愈發迫切。隨著維護體系成熟,無人機將不再只是戰略裝備,而是民生與產業轉型的必要工具。政策在哪裡,產業就能走到哪裡;而我期待台灣廠商能逐步累積能力,最終走在政策之前。
資料來源+延伸閱讀:
百年變遷 無人機戰場新利器
台灣無人機主打非紅供應鏈奏效 上半年出口成長逾7倍
大疆無人機在美國消費市場面臨前所未有的短缺
台灣將購買超過10萬架軍用無人機
Agricultural Drones in 2025: Market Growth, and Leading Players